【讀書心得】高績效教練

作者:約翰.惠特默爵士 原文作者:Sir John Whitmore 譯者:李靈芝 出版社:經濟新潮社 出版日期:2018/11/10 語言:繁體中文 【博客來】 電子書-> 傳送門 平裝版-> 傳送門 在過去的職場經驗中,我曾經歷一位主管,他指派工作時總是簡明扼要,但幾乎不解釋原因。當時我覺得他果斷有效率,但也總有些茫然:我是在完成他的任務,還是在實踐自己的價值?讀了《高績效教練》這本書後,我才真正理解:領導若僅停留在「給命令、監督成果」的層次,可能永遠無法激發團隊的潛能。 本書作者約翰‧惠特默爵士可說是職場啟發式領導的先驅。他提出的觀點並非單靠管理制度或績效評比來促進表現,而是主張從「引導與提問」中讓團隊成員激發自我潛力,並對自己的目標與行動產生真正的責任感。這種思維轉變,在當今快速變動且要求創造力的時代,尤其顯得至關重要。 一、從命令者到啟動者的思維轉換 《高績效教練》讓我意識到一個根本性的問題:多數領導人仍以「管理者」的角色自居,他們專注在控制流程、分派任務,卻忽略了人們是有內在動力和學習能力的。作者強調,「教練」不同於傳統意義上的老師或老闆,它的本質是「解鎖人的潛能」,不是一味灌輸知識,而是創造條件讓對方主動探索。 我特別有感的是書中提到的「內心的敵人」這個概念。來自運動心理學的這個觀點指出,人們表現不佳的原因,往往並非技術不足,而是內心的自我懷疑、焦慮或恐懼在作祟。因此,一位有效的領導者,不應該只是修正錯誤,而是協助團隊成員掃除內在障礙,幫助他們發掘原本就存在的能力。 二、教練式領導的核心原則:覺察與承擔 在組織裡,績效管理常常被誤解為「讓員工做更多事」,但本書提供了完全不同的視角。真正的高績效,是從員工自己想做、願意做、全力以赴的狀態產生,而要達成這個狀態,兩個關鍵因素缺一不可:覺察力與責任感。 「覺察力」是指個體對現況的敏銳度,也包括對自己的情緒、能力、目標是否清楚;「責任感」則是主動承擔結果的態度。這兩者的提升,靠的不是訓話或懲罰,而是透過深度的提問、耐心的傾聽和充滿信任的對話來實現。 我開始回想,自己過去是否有給團隊空間去思考「為什麼要這麼做」、「做這件事對他們有何意義」?我發現自己更多時候,是在替他們下結論,而不是激發他們思考。讀到這裡,我理解到「讓對方說出答案」,比「告訴對方答案」來得更有力量。 三、以GROW模型為對話結構,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