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書心得】高績效教練
作者:約翰.惠特默爵士
原文作者:Sir John Whitmore
譯者:李靈芝
出版社:經濟新潮社
出版日期:2018/11/10
語言:繁體中文
【博客來】
電子書->傳送門
平裝版->傳送門
在過去的職場經驗中,我曾經歷一位主管,他指派工作時總是簡明扼要,但幾乎不解釋原因。當時我覺得他果斷有效率,但也總有些茫然:我是在完成他的任務,還是在實踐自己的價值?讀了《高績效教練》這本書後,我才真正理解:領導若僅停留在「給命令、監督成果」的層次,可能永遠無法激發團隊的潛能。
本書作者約翰‧惠特默爵士可說是職場啟發式領導的先驅。他提出的觀點並非單靠管理制度或績效評比來促進表現,而是主張從「引導與提問」中讓團隊成員激發自我潛力,並對自己的目標與行動產生真正的責任感。這種思維轉變,在當今快速變動且要求創造力的時代,尤其顯得至關重要。
一、從命令者到啟動者的思維轉換
《高績效教練》讓我意識到一個根本性的問題:多數領導人仍以「管理者」的角色自居,他們專注在控制流程、分派任務,卻忽略了人們是有內在動力和學習能力的。作者強調,「教練」不同於傳統意義上的老師或老闆,它的本質是「解鎖人的潛能」,不是一味灌輸知識,而是創造條件讓對方主動探索。
我特別有感的是書中提到的「內心的敵人」這個概念。來自運動心理學的這個觀點指出,人們表現不佳的原因,往往並非技術不足,而是內心的自我懷疑、焦慮或恐懼在作祟。因此,一位有效的領導者,不應該只是修正錯誤,而是協助團隊成員掃除內在障礙,幫助他們發掘原本就存在的能力。
二、教練式領導的核心原則:覺察與承擔
在組織裡,績效管理常常被誤解為「讓員工做更多事」,但本書提供了完全不同的視角。真正的高績效,是從員工自己想做、願意做、全力以赴的狀態產生,而要達成這個狀態,兩個關鍵因素缺一不可:覺察力與責任感。
「覺察力」是指個體對現況的敏銳度,也包括對自己的情緒、能力、目標是否清楚;「責任感」則是主動承擔結果的態度。這兩者的提升,靠的不是訓話或懲罰,而是透過深度的提問、耐心的傾聽和充滿信任的對話來實現。
我開始回想,自己過去是否有給團隊空間去思考「為什麼要這麼做」、「做這件事對他們有何意義」?我發現自己更多時候,是在替他們下結論,而不是激發他們思考。讀到這裡,我理解到「讓對方說出答案」,比「告訴對方答案」來得更有力量。
三、以GROW模型為對話結構,提升績效品質
書中最具體也最實用的部分,是所謂的「GROW模式」——這四個字母分別代表:
- G(目標):你希望達成什麼?
- R(現況):你現在處在哪裡?
- O(選擇):你有哪些行動選項?
- W(意願):你準備採取哪些具體行動?
這個架構看似簡單,卻蘊含極高的引導價值。它幫助教練式領導者結構化思考,從釐清願景開始,逐步帶領對方分析現實,探索多元選擇,最後轉化為可實踐的承諾。
在應用GROW模型時,最重要的不是流程完整性,而是提問品質。例如在「目標」階段,如果只是問「你想完成什麼工作?」不如問「如果你在這件事上成功了,你的工作或生活會有什麼不同?」這樣的提問,才會激起對方的內在動機。
我曾試著在與同仁的1對1面談中運用這個架構,結果出乎意料。他們不僅更願意談出內心的想法,甚至主動設定挑戰目標,並明確列出執行計畫。這比我直接下達KPI指標來得有效得多。
四、教練式文化:改變的不只是對話方式,而是整個組織的動能
惠特默爵士提出「教練文化」的概念,對我而言是一個極具啟發性的想法。他指出,若只是個別主管採用教練式領導,那只是點狀的改變;唯有整個組織建立共同語言與信任關係,將這種對話方式內化為文化,才是真正的轉型。
書中也列出企業成功導入教練模式的案例,像是富豪集團(Volvo)、eBay等,都是透過建立制度化的教練機制、培訓內部教練、甚至將績效評估與教練成果連結,才真正推動文化變革。
對於我所在的組織,這帶來深刻反思。我們是否過度仰賴數據與績效指標,而忽視了「人才如何學習與成長」這件事?我們是否真的有給予員工「選擇與承擔」的空間?如果答案是否定的,那麼再多的策略、制度也難以持久推動創新。
五、教練是一種信念,而不只是技術
《高績效教練》並非只是一本教你如何問對問題的書,它更像是一面鏡子,讓人重新審視自己看待人的方式。你是相信「人是需要被指導的」?還是「人本來就有自我驅動的能力」?
惠特默爵士在書中不斷強調:「人們不是無知的,他們只是沒有被傾聽。」這句話觸動我心。我想起很多時候,員工其實都有解決問題的方法,只是沒有人問過他們:「你覺得該怎麼做?」這一問,就可能點燃一顆改變的火花。
真正的教練,不是扮演指揮家,而是點燈者。他照亮的是對方內心的路,而不是自己手中的地圖。
結語:高績效,始於尊重人性
在本書的結尾章節中,作者談到「卓越的組織,是由有覺知、有承諾、有目的感的個體組成的」。這樣的組織,不會把人當作工具,而是當成願意共同參與未來創造的夥伴。
教練式領導,不僅是一套工作法,更是一種對人性的深層理解與尊重。它要求領導人放下控制的慾望,改以好奇與信任來對待夥伴,這不容易,但值得。畢竟,真正的高績效,不是從命令而來,而是從啟發與連結中自然萌發。
《高績效教練》不是一本只給主管看的書,它是一本獻給所有願意相信人、尊重人的引導者的經典之作。它提醒我們:願意學習、願意相信、願意陪伴,是這個時代最稀缺也最珍貴的領導力。
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