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表文章

【讀書心得】無形資產

圖片
作者:瓊‧萊恩 原文作者:Joan Ryan 譯者:駱香潔 出版社:行路 出版日期:2021/03/31 語言:繁體中文 【博客來】 電子書-> 傳送門 平裝版-> 傳送門 在《魔球》掀起的數據革命席捲全球十餘年後,體育記者瓊·萊恩以十年心血鑄就的《無形資本》,如一道逆流之光,照亮了人類協作中被長期忽視的幽暗地帶——團隊默契。這部著作並非否定數據的價值,而是以體育世界為顯微鏡,雄辯地證明:在冰冷數字之外,存在著一種難以量化卻真實不虛的群體化學作用,它無聲地塑造著團隊的命運,催化著個體潛力向集體卓越的驚人轉化。 萊恩敏銳地捕捉現代管理中一個深刻的悖論:當人類生理學已證實個體間存在深刻的相互影響(如荷爾蒙的微妙共振、鏡像神經元的無意識模仿),為何在解釋團隊成敗時,「團隊默契」這類因素卻常被嗤為玄學?她以科學家的嚴謹與記者的洞察,穿梭於心理學、神經科學、社會學、軍事領導學甚至演化生物學的浩瀚文獻,更佐以近兩百份體育界核心人物的深度訪談,最終凝練出令人信服的結論:群體協作效能絕非僅由可測量的個體技能簡單疊加而成,那些無形的情感紐帶、角色互補與社會互動所構成的角色互補運動。 「魔球」神話的反思與無形價值的重估 《魔球》的故事頌揚了數據分析洞見如何顛覆棒球傳統智慧,引領奧克蘭運動家隊以低成本創造奇蹟。它催生了一個時代——每個團隊都渴望找到自己的「常春藤演算法」。然而,《無形資本》提出了一個發人深省的質疑:當我們將一切價值錨定於可量化指標時,是否正將團隊中那些無法被簡化成數據的生命活力、情感能量與角色協同效應棄若敝屣?萊恩並非否定理性分析,而是呼籲一種更整全的視角:卓越表現是精密計算與無形共振共同譜寫的交響曲。書中引用的2004年波士頓紅襪隊史詩級逆轉,以及1989年舊金山巨人隊低谷奮起的案例,無不揭示在數據無法穿透的領域,那股名為「默契」的潛流如何力挽狂瀾。 人格拼圖:高效率協作的七維度角色圖譜 萊恩深入團隊肌理,提煉出催化高效協作的七種核心角色原型,構成一幅精妙的「團體角色拼圖」: 火花典型(The Spark Plug): 團隊能量的活水源泉,以永不枯竭的熱情與感染力點燃他人,是逆境中的希望燈塔。 聖賢典型(The Sage): 團隊的智慧中樞與情緒壓艙石,憑藉經驗、洞察與沉穩的判斷力提供關鍵指引,撫平躁動。 赤子典型(The Kid): 以純粹的熱愛與無憂無慮...

【讀書心得】「獺祭」的挑戰

圖片
 作者:弘兼憲史 譯者:黃詩婷 出版社:圓神 出版日期:2021/04/01 語言:繁體中文 【博客來】 電子書-> 傳送門 平裝版-> 傳送門 當談到「經典翻身故事」時,許多人會聯想到大企業如何透過策略轉型迎來第二春,然而,真正觸動人心的,往往是那些從毫無勝算之地逆勢而上的案例。《「獺祭」的挑戰》正是一部描述地方產業如何靠著堅定的信念與靈活思維,撼動傳統並躍上全球舞台的紀實之作。 這本書不是虛構的小說,而是出自「島耕作」系列作者弘兼憲史之手,首度將筆鋒轉向真實企業,聚焦於山口縣一間原本名不見經傳的小酒廠——旭酒造。從這間企業的轉型歷程中,不僅能窺見日本職人文化與現代經營策略的拉鋸,也讓我們重新思考:傳統與創新,是否真的水火不容? 一切始於困境:走投無路的小廠 故事的起點並不光鮮。1980年代初期,旭酒造面對的是產業衰退、市場壓縮、經銷通路封閉等多重打擊。更棘手的是,企業內部充斥著因循守舊的風氣,固守傳統卻缺乏活力,使這間地方釀酒廠猶如一艘逐漸下沉的老舊漁船。 接手這間企業的並非經驗老道的專業經理人,而是一名對釀酒一竅不通的門外漢——櫻井博志。他並不擁有光環或業界背書,但正因為毫無包袱,他反而能跳脫舊有思維模式,提出一個大膽目標:打造出「全日本最美味的清酒」。 打破慣性:從感覺到數據的轉換 在日本酒文化中,「杜氏」(釀酒大師)擁有近乎神祇般的地位,釀酒往往靠的是「經驗」與「直覺」。然而櫻井博志認為,單靠人的感官無法保證穩定品質,為了確保每一批酒的水準如一,他毅然決然導入科學管理與數據分析,將許多釀造流程具體化、視覺化,改以標準程序操作取代個人經驗。 例如,他要求將米的精碾程度壓到前所未有的23%(也就是保留原始米粒的23%),堅持選用最高品質的「山田錦」酒米,並以不鏽鋼酒槽取代木桶控制發酵溫度,打造低溫長時間釀造的獨特風味。這些做法在當時不僅前衛,甚至被部分業界批評為背離傳統。 但旭酒造沒有因此退縮,而是在一次次試煉中,逐漸找出最適合自己的製程。這不只是釀酒技術上的革新,更是一種思維上的革命:相信科學,尊重數據,挑戰極限。 行銷革新:不靠中間商,直面消費者 除了釀造技術的轉型,旭酒造在市場操作上也展現了極高的洞察力。過去,日本酒銷售高度依賴通路商,一旦酒廠失去代理,就如同斷了生機。然而櫻井選擇反其道而行,跳過中盤層層剝削,改為直銷與自建通路,確保...

【讀書心得】曹操最出色的優勢領導

圖片
作者:方東野 出版社:布拉格文創社 出版日期:2021/04/12 語言:繁體中文 【博客來】 平裝版-> 傳送門 在讀完《曹操最出色的優勢領導》後,我深刻體會到,領導的本質不僅關乎能力,更關乎一種在不確定中掌握人心的藝術。這本書透過全新的角度,不再用戲劇化的陰險奸詐形象定義曹操,而是試圖揭開他作為一個擁有卓越判斷與統合力的領袖樣貌,重新審視其在組織建設、人才運用與策略規劃上的高度智慧。 一、重塑典範:從「奸雄」到「戰略領袖」 歷來,曹操在人們印象中多被塑造成一位充滿陰謀詭計的權臣,但正如魯迅與毛澤東所指出的,這樣的詮釋太過片面,反而遮蔽了他作為「亂世英雄」的光芒。這本書的第一個重要啟示在於:真正的領導者,往往在非常時期展現出非常手段,而這些手段若放在和平年代,或許會遭到誤解,卻是在亂世中不可或缺的行動力。 作者透過歷史記載與詩文佐證,指出曹操並非靠血統或資產起家,而是透過他的領袖魅力、果決執行與識才慧眼,構築出一個高度穩定而有效的政治與軍事團隊。這也正呼應當代企業管理中所推崇的「逆境領導力」:真正的管理者不是在順境中維持秩序,而是在混亂中重塑秩序的人。 二、組織的核心是人,而不是制度 書中反覆強調一個關鍵:曹操之所以能夠脫穎而出,靠的不是地盤,也不是背景,而是他能夠將四面八方的人才集中起來,形成一個高度整合的團隊。「爭天下者,必爭人才」,這句話不僅是當時的生存之道,也正是現代企業競爭的本質。 在人才策略上,曹操打破了階級、出身與舊惡的限制,實踐了一種近乎「開放式人才平台」的管理方式。他用人看重能力與潛力,而非過去的標籤;他能包容性格鮮明的人才,也能針對不同性格設計對應的合作模式。這正如今日領導者需要具備的「包容性領導」(inclusive leadership)──讓多元的人才在同一平台上發揮最大效能。 例如他對於曾經對立或名聲不佳者並不拒絕,只要對方有能力與忠誠意願,就能被接納進來,甚至獲得重用。這種破除偏見、聚才為用的胸襟,是他成功整合資源的重要基礎。 三、號召力源自人格魅力,而非職位壓力 曹操最大的領導資產,其實是他自己。不是他的軍力、地盤或官位,而是他的行動力、信念與胸襟所構成的整體人格力。書中對他詩作《短歌行》的解讀極具現代感——那不是單純的抒情詩,而是他對天下人才釋出的誠摯邀請。 他在詩中多次表達對人才的渴望,並以極具感召力的語句傳達一種價值觀:...

【讀書心得】不懂帶人ABC,就不要當主管

圖片
作者:石田淳 譯者:楊毓瑩 出版社:台灣角川 出版日期:2021/04/26 語言:繁體中文 【博客來】 電子書-> 傳送門 平裝版-> 傳送門 在職場中,當我們升上主管職位的那一刻,往往會發現自己不再只是專注於把事情做好,而是必須引導一群人達成目標。問題在於,絕大多數人升遷之後,卻從未真正學過該如何「領導他人」。這正是《不懂帶人ABC,就不要當主管》這本書所想解決的核心問題。 本書的作者石田淳,長年致力於行為觀察與組織動力研究,提出一套簡明實用的管理入門指南,從55篇短文中,提供主管在日常管理中可以馬上實踐的方法與概念。不需艱澀理論,也不追求高深模型,而是從「行為背後的機制」切入,用簡單的行動改變,帶動整個團隊的良性運作。 主管不是靠直覺在帶人 這本書一開始就點出了多數主管的盲點:升任領導職位後,許多人是「邊做邊學」,靠經驗與本能在管理他人。作者直言,無論是大型企業還是中小型公司,對「管理職的訓練」始終付之闕如,導致很多領導者在管理上跌跌撞撞。 事實上,很多工作績效優秀的員工,一旦成為主管反而舉步維艱。他們擅長完成任務、解決問題,但卻不知道如何影響他人、協調團隊、訂定規則並持續監督。因為管理的核心,與技術工作截然不同。 本書要傳達的核心思想就是:**當主管需要的是「行為設計力」,而不是心理分析術。**換句話說,與其去猜部屬的內心想法,不如從環境與反應的連動關係中找答案。這正是書中「ABC管理模式」的本質。 「誘因、行為、結果」的管理循環 所謂ABC管理法,其實源自行為科學的基本模式。作者用另一種簡單的說法來替代: A(Antecedent)→「引發條件」:促使個體產生特定行為的背景因素。 B(Behavior)→「具體行為」:人實際做出的行動。 C(Consequence)→「後續影響」:行為產生的結果,可能是正向或負向。 這種連鎖結構是所有人類行為的核心運作機制。例如,一位員工之所以準時打卡,可能是因為公司有明確規範(A),他習慣遵守制度(B),而這樣的行為能避免被扣獎金(C)。也就是說,只要能清楚界定每一階段的條件與反饋,我們就能逐步影響員工的行為趨向。 書中舉了一個生活化的例子:假設有家餐廳外觀時尚(A),你因此決定走進去(B),發現氣氛好食物也棒(C),下次你再選餐廳時,就會更傾向再次光顧(新的A),這是個正向強化循環。 將這觀念轉換到職場,意...

【讀書心得】如何成為高效領導者

圖片
作者:王祥 出版社:全品圖書 出版日期:2006/04/26 語言:繁體中文 【博客來】 平裝版-> 傳送門 在今日這個瞬息萬變的企業戰場中,一位強而有力的引領者,是企業能否邁向成功的關鍵因素。本書《如何成為高效領導者》深入剖析了領導者應具備的核心素養,並透過系統性觀點,引導企業中高階職位人士檢視自我、強化能力。閱讀本書,彷彿一場深刻的管理進修之旅,讓人得以看見一位真正「掌舵人」在風雨企業航程中的關鍵角色。 領導者的價值:靈魂與舵手的雙重角色 本書開宗明義提出一個震撼性的觀點:「一隻兇猛的野獸帶領的溫順群體,勝過由膽小之人帶領的強悍隊伍。」這句話清楚傳達出一個企業真理——影響組織成敗的,往往不是外在資源或策略精妙,而是掌權者的格局與決斷力。 作者王祥先生指出,領導者不僅是企業的發言者與戰略推動者,更是全體同仁心中的指引者與士氣塑造者。無論是企業穩健成長、轉型進化,或是逆境求生,領導人的遠見與執行力始終扮演舉足輕重的角色。換言之,企業的靈魂與方向,掌握在這些「掌旗手」手中。 決策力與判斷力:贏在關鍵時刻的利器 高效的帶領者,往往擁有極為敏銳的洞察力與清晰的判斷能力。當市場環境風雲詭譎、資源有限、選擇困難時,能否快速做出正確判斷,就是企業成敗的分水嶺。 本書特別強調,領導者應該具備「預判」的智慧,而非單單在危機發生後才急忙應對。優秀的管理者如同一位時局觀察家,能在蛛絲馬跡中洞察未來,並及早因應。他們所做的每一項選擇,不僅是應急措施,更是一種以未來為導向的謀略思維。 例如,一家面臨轉型壓力的公司,是選擇保守固守既有市場,還是大膽投入新興領域?這就考驗領導人的風險承擔能力與長遠目光。而一位真正成熟的帶領者,不會輕易受情勢左右,而是以目標為依歸,穩健但不僵化,果斷卻不魯莽。 熱情與感染力:點燃團隊的火種 一名傑出的領導人,絕非只是冷靜運籌帷幄的智囊,更是一位充滿激情、足以啟發人心的引路者。書中強調,熱忱是一種無聲的驅動力,它可以凝聚團隊共識、激發潛力、克服艱困。 當一位領導人能以自身的投入與熱愛感染團隊,便能自然形成一股向心力,使團隊成員心甘情願投入並為共同目標努力。這種激勵不需要華麗的言語,而是來自日常的行動力與態度。 領導人不僅僅是「做」的人,更是「帶」的人。書中提醒我們,要用心聆聽、尊重每一位成員的努力,並適時給予回饋與肯定。只有當團隊覺得自己被看見、被重視,才會...

【讀書心得】麥肯錫主管意見回饋術

圖片
作者:服部周作 譯者:李彥樺 出版社:樂金文化 出版日期:2021/04/28 語言:繁體中文 【博客來】 電子書-> 傳送門 平裝版-> 傳送門 【影片說明】 在現代職場中,許多領導人都曾面臨這樣的困境——即使多次說明,團隊成員仍未達標;好不容易鼓起勇氣說出心裡的想法,卻被對方視為挑剔;最後只好選擇沉默,心想「能不說就不說,省得麻煩」。其實,問題的關鍵往往不是「有沒有說」,而是「怎麼說」。這正是《麥肯錫主管意見回饋術》想解決的核心議題。 回饋,不只是說話技巧,而是引導成長的過程 本書作者服部周作曾在麥肯錫諮詢公司與跨國企業工作多年,觀察到組織績效與主管給予建議的方式息息相關。他提出了一種更精準的「建設性對話技術」,強調反饋不只是指出問題,而是協助對方意識現況、釐清方向、調整行為的策略性溝通過程。 舉例來說,一句簡單的「加油,不要再遲到了!」對於一位總是遲到的員工來說毫無幫助。反而直接指出:「你這個月的三次會議都有遲到紀錄,請留意。」更能讓對方明白問題的具體狀況。這不是責備,而是一種無扭曲事實的資訊傳達方式,是為了讓對方更了解自己現況的「成長指標」。 回饋不是批判,而是精準引導 書中明確區分了「批評」與「引導性回饋」的差別。若把回饋當成考核或評價,容易形成上對下的壓力,讓對方出於自衛而抗拒、辯解,反而難以產生正面效果。有效的回饋,是協助對方看見「自己與理想之間的落差」,並引導他們邁向改善。 比方說,當一位同事的簡報表現不佳,與其說「我完全聽不懂你在講什麼」,不如說「剛剛你提到的分析方法和後續投影片內容接不上,會讓人不容易理解,希望你能針對這部分再整理後寄給我」。這種方式清楚指出問題點,還順便設定了下一步的行動,讓人知道該怎麼修正。 三個觀念轉換,讓回饋變得有用 書中提出幾個常見的錯誤回饋方式,並給出修正的觀念: 1.回饋不是抽象指令,而是具體的行為建議 不要只說「做得不夠好」,而是說明哪裡出現問題,以及怎麼調整。 2.關注未來的可能性,而非沉溺過去的錯誤 例如:「這份簡報有待加強」,不如說:「下次開場時可以先用圖表輔助說明,幫助觀眾進入狀況」。 3.與其拿他人作比較,不如讓對方與自己比 比如說:「你這季成交率比上季下降了三成」,比起說「別人表現...

【讀書心得】高效營運的80則關鍵問答

圖片
作者:陳宗賢 出版社:聯聖 出版日期:2021/05/05 語言:繁體中文 【博客來】 平裝版-> 傳送門 在商業世界中,效率與靈活性的平衡始終是一門藝術。《高效營運的80則關鍵問答》這本書以實用的視角切入,將企業營運過程中可能遇到的核心問題整理成80個具體的Q&A,不僅幫助管理者理解營運的本質,也提供了可落地執行的解方。透過本書,我更加體會到「營運」不只是流程的優化,更是決策品質、組織溝通與資源配置的整體協奏。 一、以「提問力」為核心,洞察問題的本質 本書最顯著的特色,就是從實際問題出發。每一則問答就像是一場管理現場的模擬演練,幫助我們抽絲剝繭地認識營運背後的邏輯。作者不僅提供答案,更引導我們從提問的方式重新思考問題的定位。比起傳統的管理書籍直接灌輸知識,這種問答式的結構讓讀者能更主動地參與思考,進而將書中概念內化為自身的管理工具。 例如,在處理「如何提升部門績效」的問題時,作者不會直接給出標準化的績效表,而是反問:「你知道團隊現在的痛點在哪嗎?」這種逆向思維迫使我們重新審視現況,而非急著套用解方。這讓我聯想到診斷醫學中「問診」的重要性——好的醫生會花時間問對的問題,而非只倚賴檢查報告。營運管理也是如此,問題問得準,才能真正對症下藥。 二、系統思維貫穿全書,建立營運的整合視角 書中的許多問答,看似分散在採購、人力、財務、品質、流程等不同面向,實則皆環環相扣。作者強調要用「系統性眼光」來看待營運,而非單點思維。舉例來說,若倉儲效率低落,不只是物流部門的問題,也可能是前端需求預測不準、採購週期過長、資訊流不暢等因素交互影響的結果。 這種跨部門整合的思維對我而言是很有啟發性的。在過去的工作經驗中,我們往往習慣把問題推給「那個部門」,但事實是,多數營運瓶頸都來自橫向溝通失靈與流程斷裂。透過書中的範例,我學會了如何以「供應鏈思維」來觀察整體運作,思考每個部門如何彼此支援、資訊如何同步、流程如何串聯,從而避免各自為政的碎片化管理。 三、以數據為依據,讓決策回歸理性 在眾多問答中,作者頻繁強調「以事實為本」的管理原則。這不僅僅是強調KPI或報表分析,更重要的是建立一套科學化、標準化的營運語言,讓團隊能夠以數據溝通,而非憑感覺決策。 書中舉了一個有趣的例子:一家工廠主管聲稱某條產線效率低,是因為工人怠惰。但實際上,當用稼動率數據與作業時間進行分析後,才發現是物料供應...

【重點推薦】人生大挑戰

當你對人生有過疑問、對命運感到困惑,或曾在夜深人靜時思考「我到底為什麼會出生?」——那你絕不能錯過這三本書。它們不只是解答人生疑問,更像是一把鑰匙,打開你從未想像過的真相之門。從靈魂的來源、死亡的意義,到神祕的宇宙與外星生命,每一頁都可能顛覆你以往的信念,帶來前所未有的震撼與啟發。點擊連結,親自驗證這場靈性與智慧的深度對話。

(文字)網站:https://toh.org.tw/

(說書)Youtube人間小路:https://www.youtube.com/@sober-mind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