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書心得】麥肯錫主管意見回饋術
作者:服部周作
譯者:李彥樺
出版社:樂金文化
出版日期:2021/04/28
語言:繁體中文
【博客來】
電子書->傳送門
平裝版->傳送門
【影片說明】
在現代職場中,許多領導人都曾面臨這樣的困境——即使多次說明,團隊成員仍未達標;好不容易鼓起勇氣說出心裡的想法,卻被對方視為挑剔;最後只好選擇沉默,心想「能不說就不說,省得麻煩」。其實,問題的關鍵往往不是「有沒有說」,而是「怎麼說」。這正是《麥肯錫主管意見回饋術》想解決的核心議題。
回饋,不只是說話技巧,而是引導成長的過程
本書作者服部周作曾在麥肯錫諮詢公司與跨國企業工作多年,觀察到組織績效與主管給予建議的方式息息相關。他提出了一種更精準的「建設性對話技術」,強調反饋不只是指出問題,而是協助對方意識現況、釐清方向、調整行為的策略性溝通過程。
舉例來說,一句簡單的「加油,不要再遲到了!」對於一位總是遲到的員工來說毫無幫助。反而直接指出:「你這個月的三次會議都有遲到紀錄,請留意。」更能讓對方明白問題的具體狀況。這不是責備,而是一種無扭曲事實的資訊傳達方式,是為了讓對方更了解自己現況的「成長指標」。
回饋不是批判,而是精準引導
書中明確區分了「批評」與「引導性回饋」的差別。若把回饋當成考核或評價,容易形成上對下的壓力,讓對方出於自衛而抗拒、辯解,反而難以產生正面效果。有效的回饋,是協助對方看見「自己與理想之間的落差」,並引導他們邁向改善。
比方說,當一位同事的簡報表現不佳,與其說「我完全聽不懂你在講什麼」,不如說「剛剛你提到的分析方法和後續投影片內容接不上,會讓人不容易理解,希望你能針對這部分再整理後寄給我」。這種方式清楚指出問題點,還順便設定了下一步的行動,讓人知道該怎麼修正。
三個觀念轉換,讓回饋變得有用
書中提出幾個常見的錯誤回饋方式,並給出修正的觀念:
1.回饋不是抽象指令,而是具體的行為建議
不要只說「做得不夠好」,而是說明哪裡出現問題,以及怎麼調整。
2.關注未來的可能性,而非沉溺過去的錯誤
例如:「這份簡報有待加強」,不如說:「下次開場時可以先用圖表輔助說明,幫助觀眾進入狀況」。
3.與其拿他人作比較,不如讓對方與自己比
比如說:「你這季成交率比上季下降了三成」,比起說「別人表現比你好」更有建設性。
「回饋四步驟」:打造正向循環的技術核心
本書最精華的部分,就是提出了具體可行的四步驟模型,協助領導者進行高品質的回饋:
第一步:觀察——鎖定事實,去除主觀
許多回饋失敗,都是因為摻雜太多情緒或推測。作者提醒我們,應以「外顯行為」為主。例如:「你最近有三天遲到,會議開始時你還沒到場」,這種描述比「你最近好像不太積極」更有說服力。
第二步:傾聽——建立信任感的關鍵
如果只是一味輸出意見,對方很可能無法接受。真正有效的對話需要雙向進行。透過傾聽,展現對對方的尊重,讓對方覺得你不是在命令他,而是在和他並肩解決問題。書中建議透過反問、點頭、適當的重述等技巧,快速建立互信關係。
第三步:表達感受——不是發洩,而是說服
在職場中,情緒常被壓抑,但適當的表達感受其實是一種說服力的來源。例如:「你今天會議前臨時改內容,讓我有點緊張」,這樣的句子不是指責,而是說出你的處境,讓對方理解你的立場。
第四步:引導行動——具體的下一步行動
最後一個步驟,就是促使對方採取具體行動。回饋如果沒有引導對方「做些什麼」,很容易淪為空談。作者建議從「立刻可行」的行為開始著手,並在對方做出改變後給予肯定,建立正向回饋循環。
組織中回饋文化的養成
本書強調,回饋不能只依賴主管個人,而是要讓整個團隊都學會這套對話模式。作者建議建立「互評文化」,團隊成員之間也能彼此提供建議,透過定期的工作回顧會議、任務結束後的反思時間,促進團隊彼此理解與信任。
企業若能將回饋制度化,設計成固定流程(如專案後的360度回饋),並培養主管的指導能力,將能全面提升組織的表現。
領導者的回饋素養,來自九大修煉
到了書末,作者進一步提出九個關鍵要點,協助主管將回饋技巧推向更高層次:
- 理解無效回饋的根源
- 界定可改善與難以改變的範圍
- 判斷是否需要給予回饋
- 溝通開場的幾分鐘非常關鍵
- 透過「五個為什麼」找出根因
- 對表現不佳者,區分是能力問題還是動機不足
- 表現優異者也需要回饋,才能突破現有水準
- 運用七種影響力提升說服力
- 給予正向回饋,激發再成長動力
這些建議不僅適用於主管對下屬,也能運用於同儕、客戶甚至家庭溝通情境中。
結語:真誠的對話,是打造強大組織的關鍵
讀完這本書後,我深刻體會到:「回饋」不是對話的附屬,而是領導力的核心。如果一個領導人不能清楚傳達觀察、說出感受、傾聽心聲並激勵行動,那他再高明的戰略也難以落實。
本書提供的不只是溝通話術,更是一種職場哲學。它提醒我們,領導不是靠權威,而是透過真誠且有建設性的對話,讓每個人都能看到自己的潛力,進而主動追求進步。
在這個變動快速、挑戰不斷的時代,唯有打造「會說真話」的文化,才能讓團隊持續進化,保持競爭力。回饋,不是責備,而是連結;不是命令,而是邀請;不是單向輸出,而是共同成長。
從今天開始,讓我們練習更有力量的對話方式,不只為了工作成果,更為了培養一個人人都能安心成長的職場生態。
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