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書心得】破框管理
作者:傑瑞米 ‧梅爾森, 菲利普‧羅斯
原文作者:Jeremy Myerson , Philip Ross
譯者:甘鎮隴
出版社:尖端
出版日期:2023/06/09
語言:繁體中文
【博客來】
電子書->傳送門
平裝版->傳送門
一、前言:掀開未來辦公場景的序幕
自2020年起,一場全球性的劇變改變了我們對於工作的想像。不是誰決定的,而是一場無法逃避的現實迫使我們開始反思——人與工作的連結真的只能發生在某個固定空間嗎?《破框管理》正是一本在這種「重新提問」的潮流中脫穎而出的作品。它不只是一本講辦公模式變革的書,更像是一場對工作文明演化的深度考察。
書中所提的「新式工作模型」,並非只是將員工帶離辦公桌那麼簡單,而是整體對於組織架構、人際互動、空間利用、甚至身心健康的重新編排。它指出:辦公,不一定發生在四面牆之間;合作,不一定需要面對面。這是一種「關係重構」,也是一種「文化翻轉」。
二、從歷史脈絡讀出現代工作的「迷思」
回顧現代企業組織的演進,我們會發現有一種「空間迷信」——即相信只有把人集中在同一個地方,工作才會有效率。這種信仰源於工業革命的生產線邏輯,也受到20世紀初現代主義辦公樓設計的影響,像是開放式辦公室、立方格隔間等,都是將「控制」與「可視性」放在核心。
但作者梅爾森與羅斯提醒我們,這種空間崇拜正在走到盡頭。原因不只是因為疫情,更是數位技術已逐步將「職場地點」抽象化。例如,以前我們仰賴紙本、實體機械,如今資料搬到了雲端、流程嵌進平台,我們已不再需要進入某個「場域」,就能完成大部分的任務。
換句話說,工作不再與「地點」緊密相連,而是與「狀態」連結——只要你能上線、回應、產出,那麼你就是在工作。
三、重新認識遠端工作的優勢與陷阱
書中一個核心觀點是:「分離空間」不必然導致「斷裂連結」。也就是說,只要善用科技與組織設計,我們完全可以在物理距離存在的情況下維持協作效率。
遠距工作的好處顯而易見:營運成本下降、員工更有彈性、有更多自主空間;但作者也沒忽略其潛在的問題,例如:孤立感上升、創意碰撞減少、溝通成本拉高等。因此,他們提出了一種更具彈性的「混合式策略」——亦即部分時間面對面、部分時間遠端,根據不同工作的性質調整出席模式。
這不是「非黑即白」的抉擇,而是透過「情境導向」的思維,讓工作變得更符合人的本能與需要。
四、改變的不只是地點,而是組織心智
或許你會以為這些討論僅限於HR或營運主管的範疇,但作者想提醒我們:這是一場牽動整個企業文化的革命。
例如,以往的績效評估往往仰賴「出勤時間」,但在分散型工作的情境下,企業需要轉向更「成果導向」的衡量指標;又例如,以往主管靠「在場監督」來維持秩序,如今則要轉向「信任架構」與「自主責任」。
這是一種從「外控」到「內驅」的轉變。企業不再只是機器運作的指揮所,而是知識網絡的交匯點;員工也不再只是完成指令的執行單位,而是能提出解決方案的貢獻者。
五、「科技」不是主角,但絕對是催化劑
在書中的第八章〈數位轉型〉裡,作者深入討論了技術對工作的深層影響。他們指出,從電話轉變為即時訊息、從桌上電腦轉變為行動裝置,並非只是工具更新,更改變了我們的溝通方式與時間感。
尤其是「雲端化」的出現,徹底解放了人們對於資料儲存的空間想像。以往資訊需要物理承載,如今早已成為無形的「即時服務」;我們甚至不再知道資料真正存放在哪裡,卻依然能隨時調用。
這也促使企業必須面對更複雜的議題——像是資料隱私權、數位倫理、使用者心理負擔等。科技的進步,帶來了效率,但也提出了全新的管理挑戰。
六、多元組成與員工幸福感成為新關鍵
書中後半部聚焦於「人」的多樣性與需求層面。從性別、年齡、生活型態到心理狀態,每個人的工作模式需求都不同。這意味著,未來的工作設計,不再是「一體適用」,而是要提供足夠的彈性與選擇性。
作者提到,混合型辦公空間(如:共享辦公室、第三地點咖啡廳等)將會成為主流,它們提供的不是「辦公桌」,而是「環境體驗」;而企業在營造這些場域時,應該要把「員工的整體福祉」放在決策中心,包括心理安全、社會連結、身心健康等。
這也是為什麼「組織心理學」正在成為新時代管理的重要工具。關注人的狀態,已經不再只是社會企業的口號,而是一項核心競爭力。
七、城市與工作的未來共舞
值得一提的是,本書對「都市空間與工作互動」的討論非常具有洞見。當越來越多人不用每天進入市中心通勤,我們也勢必要重新思考:都市應該怎麼規劃?辦公大樓是否會被重塑為住宅、教育或社區用途?
作者提到了一個關鍵觀念:「混合城市」將是未來的主軸。也就是說,城市裡不再劃分明確的商業區與住宅區,而是讓每個區塊都同時具備工作、生活與娛樂的功能。這樣的城市將更具韌性,也更能承接人口流動的不確定性。
八、結語:破框,才能重新書寫職場文明
《破框管理》不只是一本談論辦公室形式改變的專書,更是一部引導我們重新檢視「人與工作關係」的時代書寫。它透過歷史、科技、心理、都市等不同維度,解構了舊有工作的想像,也鋪陳出新的願景。
我們需要的不只是「應變」,而是「創造」。這本書最打動我的是它不強調「哪個模式才對」,而是鼓勵我們根據不同組織、不同產業、不同文化背景,去尋找那個最合適的答案。
最終,這不只是管理者的挑戰,更是每一位工作者的命題。我們每個人都在參與這場關於工作的再定義工程。未來不再是朝九晚五,也不只是筆電與Zoom,而是一種對於「價值創造」與「人性回歸」的全新理解。
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