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書心得】高績效獲利團隊
作者:史提凡諾.馬斯楚齊亞科莫, 亞歷山大.奧斯瓦爾德
原文作者:Stefano Mastrogiacomo, Alex Osterwalder
譯者:葉妍伶
出版社:三民
出版日期:2022/12/21
語言:繁體中文
【博客來】
電子書->傳送門
平裝版->傳送門
在當今競爭瞬息萬變的商業環境中,「合作群體」已取代個人英雄,成為推動創新與績效的核心動能。《高績效獲利團隊》正是一本聚焦於這一核心議題的工具書。它不是泛泛而談的領導力理論,而是提供了一套實踐性極高的「協作機制設計指南」,讓團隊不僅能有效運作,還能在組織中穩定創造價值。
本書的兩位主要作者——史提凡諾.馬斯楚齊亞科莫與亞歷山大.奧斯瓦爾德——以其深厚的管理顧問與策略思維背景,聯手打造出一系列可操作的「互動模組」,幫助組織升級其內部合作架構與互信機制。閱讀本書過程中,我彷彿像參與了一場實驗室式的團隊進化過程,從混亂到有序、從個體運作到集體智慧,層層遞進。
團隊低效的兩大根因:互動機制與心理氣候
書中最打動我的地方在於,它不僅提出問題,還把根源解剖得非常具體。為何許多團隊即使擁有充足資源與優秀人選,仍舊難以落實創新?作者指出,根本的瓶頸常見於兩大面向:
互動流程的雜亂無章:這裡指的是資訊不流通、角色不明確、開會缺乏結論、專案進度跳躍式混亂等情況。這種現象在許多組織中屢見不鮮,不少企業即便擁有先進的策略地圖,也會敗在執行細節。
心理氛圍的不安全感:當群體中的成員無法放心表達疑慮、無法對同儕提出建設性質疑,或是不敢承認錯誤時,就會形成壓抑的文化。長期下來,不僅導致創新停滯,甚至可能使團隊分崩離析。
作者強調,這兩者並非彼此獨立,而是互為因果的系統。良好的合作節奏需要建立在開放、尊重與信任的心理地基上,反之亦然。
五大視覺化工具:重新定義群體操作系統
為了徹底解決上述兩大問題,作者提出了五套實作工具,分別從「協作節奏」與「心理安全」兩端入手:
一、團隊協調圖譜(Team Alignment Map)
這是本書的基石工具,透過視覺化的方式清楚呈現:誰負責哪些工作、目標為何、潛在障礙是什麼,以及各項任務間的依存關係。這張「合作行動藍圖」讓每位成員都能在第一時間內對團隊運作形成全景視角。過去我們常常花數小時開會只是釐清基本資訊,而這張圖譜可大幅縮短溝通成本。
這也讓我想到我們部門之前推動OKR時的困難:大家有自己的任務清單,卻難以看清其他人的優先順序或瓶頸。若當時能使用這種視覺模組,整體運作效率應能提高許多。
二、群體共識契約(Team Contract)
這個工具在本質上是對「合作文化」進行明確規範。它包含如何討論、如何決策、何時回饋、如何面對分歧等議題。與其依賴領導人的人格魅力或臨時決定,不如透過事先明訂規則,讓所有人都有安全感與參與感。
這讓我聯想到「團隊憲章」的概念,不過這份共識契約更具操作性。它鼓勵成員針對彼此的期待與行為規範進行對話,不僅有助於建立透明文化,也讓彼此在未來衝突時能回歸原則,而非情緒拉鋸。
三、客觀思辨法(Fact Finder)
這個方法訓練成員以「去偏見、去投射」的方式進行溝通。例如,在會議中常出現「我覺得客戶不喜歡這種設計」的模糊語句,透過客觀思辨法,會要求說話者明確指出觀察來源、事實證據與推論邏輯。
這是我個人特別喜歡的一點。工作中我們經常被模糊不清的推測干擾決策,若能養成這種思辨習慣,不僅減少爭執,也讓討論更聚焦與高效。
四、尊重感知卡(Respect Card)
這是我認為最有創意也最細膩的工具。它鼓勵成員在互動中以視覺語言提醒彼此:哪些話語或行為容易被視為不尊重?例如:插話、打斷、冷眼旁觀,這些行為若持續出現,會迅速消磨信任。
使用尊重感知卡並非鼓勵玻璃心文化,而是在建立一種更具覺察的互動氣候。就像交通號誌不是為了限制行人,而是保障每個人的安全。
五、非暴力表達法(Nonviolent Request Formula)
源自馬歇爾·盧森堡非暴力溝通理論的這套工具,強調在表達不滿或要求時,應先敘述觀察事實,再說明感受、需求,最後提出具體請求。這比起傳統的批評模式,更有助於維護人際關係與問題解決。
我在日常工作中曾多次因「直接了當」而不小心得罪同事。學會這種表達法後,不僅衝突減少,連團隊的氣氛也更穩定。
管理,不只是指令的下達,而是協作氛圍的營造
讀完這本書,我對「領導」一詞有了全新的理解。傳統上我們常把領導視為戰略的規劃與指令的下達,但本書揭示了更重要卻常被忽略的一環——營造群體互信機制與共享責任氛圍的能力。
換句話說,一位好的協作引導者(不論是主管、教練或資深同仁)應該要熟悉上述工具與原則,並適時介入調節、引導、催化,讓整體群體不只是「一起工作」,而是「協同創造」。
書中的理論基礎與實踐價值
作者們並非憑空想像這些工具,而是以心理語言學、演化人類學、非暴力溝通與組織心理學為基礎,加上20多年來的專案管理經驗加以萃取而成。特別是對哈佛學者艾美.艾德蒙森提出的「心理安全感」理論的重視,讓這本書不只是一本技巧手冊,更是一部強調人性與文化轉型的行動指南。
結語:從團隊升級到組織進化
《高績效獲利團隊》提供的不只是團隊操作的優化方案,更是一種組織文化的提案——從「個體作戰」進化為「集體共創」、從「上下指令」轉化為「橫向連結」、從「避錯文化」走向「擁抱實驗」。
在閱讀這本書後,我對未來的專案帶領方式有了新的想法。不只是讓專案「跑起來」,更是讓成員在其中感受到尊重、成長與共創的喜悅。這不僅是工作效率的提升,更是工作意義的深化。
如果你正處於需要推動團隊運作的角色,無論是主管、專案負責人,或是團隊成員,這本書都值得你一讀再讀,並在實作中不斷迭代、內化。因為真正有價值的工具,永遠來自於與人的真實互動,這也是本書的核心精神:以人為本、以信任為橋、以工具為助力,打造一個共好且可持續的合作社群。
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