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書心得】尋找創新典範3.0
作者:吳思華
出版社:遠流
出版日期:2022/09/29
語言:繁體中文
【博客來】
電子書->傳送門
平裝版->傳送門
在科技快速滲透我們生活的時代,「創意革新」這個詞彙幾乎成了企業與組織口中的顯學。但正當大家一窩蜂地將創新等同於高科技、新技術、數位轉型的同義詞時,有一本書卻用不同的視角提醒我們:創變的本質,不該只在於技術的堆疊與效率的追求,而應回歸人心的共鳴與社會的共感。
《尋找創新典範3.0》正是這樣一本打開我對創新理解的新書。作者吳思華教授,長年致力於策略與創造力的實踐與研究,不僅深耕學術,也擁有豐富的政策與實務歷練。他所提出的「人本創變」觀點(即書中所說的「人文創新」),讓我重新反思創新該走向何方。
一、從理性創新走向情感導向
過往我們談創新,經常聚焦在技術革新或流程優化的範疇內,那是一種偏重於「智性系統」的觀點。但吳教授強調,真正能夠引起社會共鳴的創新,必須有溫度,必須關懷人、理解人的生活處境與需求。他將這樣的創新型態稱為「人本導向的變革」。
這讓我想到近年台灣許多地方創生的案例,像是將老舊社區重新注入文化價值,或是在偏鄉打造讓孩子願意留下來的學習空間。這些創新不是靠高端技術,而是從生活經驗出發,將人的感受與社會文化放進創新的思維中,真正做到讓改變「接地氣」,並創造社群認同。
二、「創新3.0」的新格局:H-EHA 模式
書中最具啟發性的,是作者提出的「H-EHA 模式」,分別代表四個核心向度:人本精神(Humanity)、共生系統(Ecosystem)、關鍵節點(Hub)、光芒群體(Asterism)。
這四個構面,不只是抽象的概念,而是讓創新實踐者在設計方案與發展策略時,得以掌握的思考維度。作者透過67個具體案例,涵蓋教育、文化、藝術、產業轉型等多元領域,具體說明如何從這四個角度切入,打造有靈魂的創新計畫。
- 人本精神(Humanity) 是整個模式的核心,提醒我們創新的出發點要來自對人的同理與理解,從服務使用者的真實需求出發。
- 共生系統(Ecosystem) 意味著創新不能單打獨鬥,而是要構築一個資源共享、理念協作的運作結構,讓彼此互補的角色能形成正向循環。
- 關鍵節點(Hub) 指的是創新系統中的引擎與連結者,不僅整合資源,也扮演橋接外界的中介角色,推動整體運作。
- 光芒群體(Asterism) 則象徵創新成果的擴散與影響力,是使用者實際感受到的價值,也代表了創新最終是否能照亮更多人生活的證明。
這樣的思維模式讓我聯想到一顆健康樹的成長:根是人本精神,幹是關鍵節點,枝葉是共生系統,而花果則是光芒群體。缺一不可,彼此連動。
三、從實例出發,看見人本創變的力量
本書的敘述風格不只是理論堆疊,而是大量的真實案例支撐理論架構。其中我印象深刻的包括「華山文創園區」如何從廢棄空間轉化為文化創意場域,以及「星巴克」如何調整自我定位,在全球連鎖模式中融入在地文化,產生共感的價值。
這些案例告訴我們,創新不是天馬行空的點子,而是源於深刻觀察與系統運作的成果。即便是一間傳統企業或文化單位,只要找準角色、連結生態資源,並尊重人的需求與尊嚴,也能夠從過去的運作模式中突圍。
四、創變的路徑:從心發起、向外擴展
書中後段提出了人本創變的具體實踐路徑,從「策展理念」的成形,到「據點啟動」、進而「擴大網絡」、並「逐步體制化」。這樣的路徑與一般創業或策略部署最大的不同,是它非常重視「正當性」的建立與「社群共創」的累積。
這也啟發我反思,很多創新失敗的原因,其實不是技術不足,而是缺乏起心動念的合理性與使用者的共鳴感。再好的創意,如果沒有深植社會土壤,很快就會枯萎;而一個看似平凡的改變,只要有深刻動機與持續連結,就有可能長出不凡的力量。
五、面對新世代,創新要有靈魂
在書的最後幾章,吳教授提到「傳統行業的新生」與「現代組織的重塑」,讓我深刻感受到創變不再只是新創團隊的專利,反而是所有企業與社會機構的必修課。尤其在新冠疫情、氣候變遷與AI浪潮等大環境劇變下,我們更需要從價值觀、願景與倫理出發,重新思考:我們的創新,是為了誰?又想帶來什麼樣的改變?
傳統的古典樂團也可以轉型成為與社群互動更緊密的演奏平台;腳踏車產業也能從單純製造商,成為倡議綠色出行的推動者。這些都說明:創新不只是一種手段,而是一種信仰,是對未來更好生活的實踐承諾。
六、結語:創新,要回到人的起點
《尋找創新典範3.0》不是一本快速閱讀就能吸收的工具書,而是一本需要時間沈澱、反覆咀嚼的深度讀物。它不提供「快速致勝」的解法,也不贊同「數據至上」的迷思,而是誠懇地從生活現場出發,為我們描繪一幅創新如何有價值、有溫度、有靈魂的全景畫。
在閱讀的過程中,我開始理解:創新不是跑得快,而是走得遠。不是拚技術,而是看見人。當我們把人放在創新最核心的位置,那些數位技術、流程優化、商業模型的手段,才會變得有意義。
這本書也讓我對自己所處的工作與生活產生更多思考:我們是否也可以在自己的崗位上,推動一種以人為本的微小創新?是否能夠在看似平凡的工作裡,注入關懷、串連夥伴、擴散價值?也許我們每一個人,都有可能成為那個帶來光和熱的「光芒群體」。
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