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書心得】風險管理與內部控制的15堂必修課
作者:陳清祥
出版社:經濟日報
出版日期:2022/05/09
語言:繁體中文
【博客來】
平裝版->傳送門
在當代社會中,充滿著突發事件與不確定性,我們處於一個所謂「黑天鵝」頻繁出現的時代。面對這樣的環境,風險不再是偶發的變數,而是企業日常經營中不可或缺的一環。讀完《風險管理與內部控制的15堂必修課》,我深刻體會到,若組織無法妥善預防風險、控制風險,就極有可能陷入危機,甚至步入無法挽回的失敗局面。這本書以清晰的架構與實務案例,引導讀者了解風險管理的精髓與其在現代企業中扮演的關鍵角色。
本書由一位在公司治理與風險管理領域耕耘三十餘年的專家所撰,作者擁有豐富的實務經驗與敏銳的產業洞察力。其職涯橫跨多家知名企業與專業組織,對於組織內的弊案、舞弊、制度失效等情形皆有深入研究與獨到見解。書中透過十五堂課的設計安排,從時事事件出發,搭配生動的實例剖析,循序漸進地闡釋風險管理與內部控制的核心概念與實務應用,幫助讀者建構一套完整的思維邏輯與行動架構。
第一堂課點出了全球風險事件顯著增加的趨勢,提醒我們無論企業規模大小,皆無法置身事外。風險不僅是外部事件,如天然災害、疫情蔓延或駭客入侵,內部問題如制度不彰、流程混亂或人員貪瀆,往往才是最致命的關鍵。書中強調,組織應建構全員參與的風險管理文化,讓風險意識深植於每一位成員的日常作業與思維模式之中,才能有效應對多變的挑戰。
在永續經營的層面,第二堂課進一步指出,若企業忽視如營運中斷、資安威脅、環境變遷等長期潛在風險,將可能對營收、聲譽與品牌價值造成難以挽回的衝擊。因此,風險管理不僅是合規的要求,更是一種核心競爭力的體現。企業應強化治理架構,特別是讓董事會扮演積極的策略督導角色,推動營運持續計畫(BCP),以確保在遭遇突發事件時能夠迅速回應、有效復原。
書中特別強調了人才接班的重要性。許多企業在面對創辦人、高階主管或關鍵人才退休或離任時,若無妥善規劃接班機制,往往會陷入決策真空與組織斷層,影響整體運作與長遠發展。透過第三堂課的深入探討,我更理解到高階接班計畫不僅是人力資源管理的議題,更關乎企業策略執行的連貫性與穩定性,是風險管理中的重要一環。
舞弊案例分析是本書的另一個核心亮點。透過第四堂課中各類產業的實例,包括財務造假、利益輸送、虛假帳目等,我清楚看到當缺乏制度、監督與倫理規範時,組織極容易成為舞弊的溫床。舞弊往往從無害的小錯開始,在監督鬆散的環境下逐漸惡化,最終導致巨額損失甚至法律風險。因此,企業應建立預防與偵防並重的系統機制,提升透明度,營造誠信文化,並強化稽核與稽查功能。
第五堂課系統性地介紹了內部控制制度的五大構面,包括控制環境、風險評估、控制活動、資訊與溝通、以及監督。透過這些構面,企業可建立起一道道風險防線。尤其透過「三道防線」架構:第一線的營運管理、第二線的風險與合規部門、第三線的內部稽核單位,形成層層把關的防護網。書中也提醒,即使制度設計再完善,若缺乏高層的支持與推動,終將流於形式,無法發揮實效。
第六與第七堂課進一步強調職能分工與內部覆核的制度化。過度集權、職責不清是許多弊案發生的根源。例如,當一位主管同時掌握核准、執行與覆核權限時,將大大提高舞弊風險。作者藉由具體案例展示,若企業在快速成長過程中,忽視了流程優化與監督配套措施,將為不法行為提供可乘之機。因此,建立職責明確、分權適當、流程清晰的內部控制系統,對防止錯誤與舞弊至關重要。
第八堂課則聚焦於跨國企業在全球運營中面臨的風險控管挑戰。不同國家在法規、文化與市場運作上存在差異,若總部對海外子公司控管不當,極易產生制度真空與風險死角。書中建議企業應建立全球一致的風險控管標準,強化資訊透明度,並定期進行內部稽核與跨區域交流,以強化總體風險管理的整合性。
第九至十一堂課深入探討企業營運中的三大循環:銷售、採購與資產管理。這些核心業務流程不僅與營收、成本、資產效益息息相關,也是舞弊與錯誤的高風險區域。書中透過實務案例,如偽造發票、虛構採購、資產挪用等,說明企業應從制度設計、職責劃分、資訊系統控管等層面出發,全面建構防弊與防錯機制。
第十二與第十三堂課將討論重心延伸至智慧資產與資訊安全。當代企業的競爭力已不再僅仰賴有形資產,而在於研發成果、營業秘密、品牌聲譽等無形資產。這些資產的保護需依賴嚴謹的內控制度、教育訓練與法律配套。資安方面,更應跳脫傳統IT部門的框架,納入整體風險治理架構,並由高階主管或董事會負責決策、資源配置與績效監督,方能有效應對不斷演進的資安威脅。
第十四與第十五堂課聚焦於內部稽核與吹哨機制,這兩項制度分別代表企業防弊的「最後一道防線」與「第一線警訊」。書中指出,稽核人員應保持高度的獨立性與專業判斷,並導入風險導向的稽核計畫,聚焦於高風險、易出錯的業務單位或流程。同時,企業應建立暢通且具保護力的吹哨管道,鼓勵內外部人員揭發不當行為,並妥善保護檢舉人,發揮早期預警機制的最大效益。
這本書不僅是企業主管與內控制度建立者的重要參考書籍,更是一部深入淺出的風險管理教育教材。它讓我深刻意識到,風險管理與內部控制已不再只是財務或法遵部門的責任,而是每一位組織成員都應參與其中的重要職責。唯有透過完善制度的建構、持續風險意識的培養、高層領導的堅定推動與全員參與的文化,企業才能建立起具有韌性與永續競爭力的治理架構。面對未來更加不確定與複雜的經營環境,這樣的風險管理觀念與行動方針,將成為企業穩健經營、永續發展的關鍵基石。
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