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書心得】90%的成功經驗都要拋棄
作者: 志水浩
原文作者:(Shimizu Hiroshi)
譯者:尤莉
出版社:商周出版
出版日期:2021/11/13
語言:繁體中文
【博客來】
電子書->傳送門
平裝版->傳送門
當我們回顧企業歷史或個人職涯時,常常會懷抱一種對「成功模式」的眷戀與依賴。那些曾經讓我們走得更快、走得更穩的經驗與方法,總讓人不自覺地當成明日的地圖,期待再創高峰。然而,《90%的成功經驗都要拋棄》一書卻打破了這種習以為常的想法。這本書不僅是一種反直覺的提醒,更是一份對於組織與個人應對時代劇變的行動指引。
一、從「成功」到「失敗」只是一線之隔
作者志水浩以其多年輔導企業的經驗為基礎,指出一個殘酷的現實:過去的勝利經常會變成未來的絆腳石。他以多家知名企業為例,說明成功經驗如何轉變為沉重包袱——例如曾經稱霸全球音樂市場的Sony,錯估了數位音樂的崛起,固守隨身聽的市場版圖,結果被Apple引領的iTunes模式徹底擊潰;底片巨人柯達也同樣,無法及時擁抱數位影像潮流,最終走向破產;而過度自信於「日本製造」的夏普,則在不當投資後被迫讓出主導權,成為跨國企業收購對象。
這些例子都告訴我們:「成功」從來不是永恆的保證。它更像是一道短暫的光芒,照亮過往,但無法替未來導航。若我們無法跳脫既有的邏輯與框架,反而可能因此錯過轉型的關鍵時機。
二、成功經驗的四個陷阱
本書深入剖析「成功經驗」的副作用,提出了四個致命盲點:
- 思維僵化:過去的成就容易讓人固步自封,形成「這是我們一貫做法」的迷思。
- 行動遲鈍:因為過去方法有效,就會減少嘗試新做法的動力,甚至忽略市場風向已變。
- 團隊惰性:組織容易陷入舒適圈,成員不願意冒險,也不鼓勵挑戰既有體制。
- 自我迷失:領導者過度沉迷在成功的光環中,忽略環境與自身的變化。
這些問題的可怕之處在於,它們往往在無聲無息中侵蝕組織的決策力與行動力。特別是在科技變化日益加劇、顧客行為瞬息萬變的時代,任何一絲反應遲緩都可能導致被市場淘汰。
三、從模仿中走出,從創新中前進
書中引用畢卡索與達爾文的名言,強調適應與創造的重要性。成功不是一套可以複製的流程,更不是一張可套用於每個階段的SOP(標準作業程序)。企業與個人要持續成長,唯一的方法就是擁抱變化、放棄複製昨天的自己。
我們看到許多真正能夠長期保持競爭力的品牌與個人,往往具備一項共通能力:他們善於「更新自己」。他們不會過分迷戀曾經有效的戰術,而是願意停下來思考:「現在的環境是否已經改變?我該怎麼調整腳步?」
例如,Netflix早年從DVD租賃起家,但在網路影像興起之際,迅速轉型為串流平台,甚至自己製作原創內容;亞馬遜也不只是電商巨頭,更透過AWS(雲端服務)成為全世界最關鍵的基礎架構提供者。這些例子都說明了一件事:能夠在風起雲湧中穩住腳步的,不是那些擁有最多歷史成就的組織,而是那些願意重新定義自己的機構與人才。
四、危機才是重塑的契機
書中還特別提到,重大危機往往是企業創新的最佳時機。作者引用疫情期間微軟的數位轉型發言:「原本需要兩年推動的改革,兩個月內就完成了。」這正是一個典型案例:外在壓力迫使我們不得不改變,而這份「被迫的主動性」有時反而成為推進改革的最佳燃料。
對於管理者來說,與其仰賴過去的榮耀,不如鍛鍊一種思維肌肉:「如何在看似熟悉的領域中,主動拆解與重構自己。」這份能力在未來將越來越重要。因為變動的速度只會越來越快,過去的公式越來越不適用,所有的經驗都需要經過檢驗,甚至是淘汰。
五、個人職涯的啟示:重新定義「成功」
這本書對我個人最深刻的提醒是——我們每個人,都是自己人生品牌的經營者。如果一直依賴從前的經驗與成就,就如同一間固守舊產業的公司,很容易陷入被市場淘汰的風險。
這也讓我開始反思:是否有些我一直堅持的方法,已經不再適用?是否有些信念,其實只是對「過去成功」的過度神化?在資訊快速流動、價值觀變化多端的今天,我們需要的,不再是背誦舊有公式的能力,而是時時更新認知與策略的彈性。
六、養成「拋棄成功」的習慣
最後,作者點出一個極具挑戰性的行動指引:「你是否能養成打破成功經驗的習慣?」這不只是放下的勇氣,更是一種日常的練習。每一次檢討、每一次調整、每一次跳脫舒適圈,都是讓自己重新站上浪頭的起點。
不論是企業領導者、專業經理人,或是初入職場的年輕人,我們都該問自己:「如果我今天什麼都沒有了,我會怎麼做?」這個問題不僅讓我們戒慎恐懼,也讓我們更敏銳地觀察時代、理解他人、迎向未來。
結語:成功不是目的,是過程
《90%的成功經驗都要拋棄》不只是一本文字的提醒,更是一種觀念上的啟蒙。它讓我們明白——所謂的成功,不是可以長存的成就清單,而是一段段持續更新與挑戰自我的過程。真正的勝利者,是那些永遠準備好拋棄昨日戰果,重新上場的人。
讓我們學習放下光環、擁抱不確定,重新定義成功,才能在不斷變動的世界裡,找到真正穩固的立足點。
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