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書心得】員工下班,主管加班
作者:岳陽
出版社:清文華泉事業有限公司
出版日期:2021/11/08
語言:繁體中文
【博客來】
平裝版->傳送門
在職場裡,常看到一種現象:下班時間一到,員工如潮水般散去,留下來燈火通明的辦公室中,主管仍孤軍奮戰。這個景象似乎早已習以為常,但也恰恰揭示了一個管理上的關鍵問題──到底誰該做什麼?誰又該為什麼負責?《員工下班,主管加班》這本書,就從最常見、也最被忽略的領導議題──「授權」與「激勵」──切入,為現代管理者開出一帖結構性解方。
領導與管理的區隔:一種價值觀的轉變
傳統觀念中,領導者就是掌握一切、做出所有決策的核心人物。但這本書一開始就劃出一道界線:「領導」講求的是啟發與引導,「管理」則關心的是秩序與規範。兩者雖密不可分,但其實各有重點。若主管只懂得控制流程、壓縮風險,卻忽略團隊內部動能的釋放,最終只會使自己成為效率瓶頸。
作者用一句話點出領導者的核心任務:「找對方式,找對人」。也就是說,成功的主管不必事必躬親,而是能夠搭建制度、配置資源,讓下屬在正確的框架裡自主運作。這個過程的關鍵,就是「授權」。
「授權」不等於「撒手不管」:該放的放,該收的收
在企業裡,「授權」常被誤解為「放任」,讓主管對此有所顧忌。書中以非常具體的分類方式,清楚界定了「授權」與「分權」、「狹義授權」與「廣義放權」之別。簡言之,授權是一種策略性的安排,是主管根據工作的需要,把一定範圍內的決策權交由部屬執行,而不是放任對方胡來。
書中特別提到,授權是短期性、基於當下任務的需求,而分權則是一種制度上的設計,具備長期性。主管可以透過授權,觀察部屬的應變與處理能力,進而評估是否有可能進行更大幅度的分權。
對於授權的分類,作者用四個層次加以說明:哪些是「一定要授權」的工作(例如常態性執行任務)、哪些是「可以考慮授權」的事務(如階段性專案)、哪些「不宜輕易授權」(例如高風險決策或敏感性事項),甚至還提醒管理者警惕「反授權」──當下屬將自己本應承擔的責任推回給主管,成為無形的工作負擔。
SMART原則:為什麼授權前一定要有明確目標?
在實務操作上,授權並不是一紙命令那麼簡單。若沒有目標導向,只是形式上將任務轉交他人,不僅無法提升效率,還可能引發混亂與責任模糊的問題。為此,書中特別引入「SMART原則」來說明有效目標的五大條件:具體(Specific)、可衡量(Measurable)、能達成(Attainable)、具關聯性(Relevant)、有時限(Time-based)。
這個架構不僅適用於部門或個人的績效管理,在授權過程中也能作為明確溝通的依據,避免授權變成「甩鍋」。
激勵不是喊口號:讓員工「自我點燃」的八大關鍵
除了授權,另一個主管經常面對卻無從下手的議題,就是「激勵」。許多管理者以為加薪獎金就是激勵,但書中強調:激勵的效果不只是來自物質層面,更需要搭配心理層次的引導。
7項激勵原則中,有幾點特別值得深思:
- 目標結合原則:激勵措施必須兼顧組織期望與員工自我需求,單方面的推動往往成效不彰。
- 雙軌激勵原則:精神與物質缺一不可。只講理想不給資源,是空談;只發獎金卻不給成就感,是短視。
- 導向原則:讓外部的激勵變成內部的動力,才能讓員工從「被推動」變成「自我推進」。
- 公平與透明原則:激勵必須明確、可見,並兼顧公平。模糊與偏袒會消磨士氣。
- 時效原則:激勵要即時,才能放大行為的正向反饋。太晚出手,可能錯過最佳時機。
- 正負結合原則:不只是鼓勵,必要的負向提醒與約束也同等重要。
- 依需求調整原則:激勵不是萬用模板,要針對不同員工的動機需求靈活設計。
這些原則背後,其實蘊含了對人性深刻的洞察。作者認為,主管不能只做外部的驅策者,更要成為內部動能的點燃者,才能真正啟動員工的自驅力。
理論與案例兼備:讓抽象的領導變得具體可行
本書的最大特色之一,是大量結合管理學理論與實際案例。不僅有馬斯洛的需求層次理論、赫茲伯格的雙因子模型、X與Y理論、亞當斯的公平理論、羅森塔爾的期望效應等理論,也搭配企業實務應用,讓原本抽象的理論可以「落地」使用。
例如,透過「期望定律」,主管可以了解只要對員工有積極期待,員工就有可能達成超出水準的表現。這種正向回饋的循環,不是靠責罵或獎金能夠驅動,而是來自信任與賦能。
領導者的新定義:退一步,成就整體
《員工下班,主管加班》雖然以輕鬆幽默的語言呈現,內容卻處處點出管理者角色的轉型思維。主管不再是問題解決的終點站,而是建構制度、培育團隊、促進自我管理的「系統設計師」。
這樣的觀點,也呼應了現代企業的發展趨勢──在資源有限、人力壓力日增的情況下,如何靠制度與文化,讓團隊自動運作、彼此協作,已成為領導者的最大挑戰。
結語:不再加班的主管,才是真正的領導者
這本書的標題雖然帶有戲謔意味,卻點出了關鍵真理:一個不懂授權與激勵的主管,只能把自己累死;而一個真正懂得放手與引導的領導者,反而能讓自己抽身全局、專注戰略。最終,不是員工「跑起來」配合主管,而是主管「放得下」才能成就整體團隊的長遠發展。
這不僅是一種管理技能的轉型,更是一種角色認知的進化──從控制者走向促進者,從指揮官轉化為引導者。
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