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書心得】做個有SENSE的人
作者:馬汀・林斯壯
原文作者:Martin Lindstrom
譯者:溫力秦
出版社:寶鼎
出版日期:2021/11/04
語言:繁體中文
【博客來】
電子書->傳送門
平裝版->傳送門
【影片說明】
一、為何「要有 sense」?
你是否曾碰過這樣的情境:位於關鍵時刻,你的電腦當機了,IT人員卻告訴你「去 IT 部門網站下載支援工具」……但你的電腦已經連不上網;你在網路預訂了電影票,卻必須到現場排隊取票;公司規定請病假要提前一天申請——然而,你何時能預知自己會生病?疫情高峰時,某些餐廳只開放一間廁所、把顧客都擠在走廊排隊,用的是一條理不通的政策。
這些例子不是荒唐笑話,而是出現在人群與組織中的常見「失常」,尤其當組織規模越大,流程越複雜,原先帶來效率的制度,反而成為員工與顧客的負擔,扼殺了同理心與創新能力。
二、「沒 sense」的危害
消磨同理心
當員工被制度牽著鼻子走,漸漸麻木,常常忘了「如果我被客戶這樣對待,我的心情會是……」。服務態度非來自本能,而是被政策教條訓練,久之就只剩冷漠與無感。
制度剝奪動能
綿密複雜的流程可能本身沒有害處,但一旦不合理地生出無數限制,員工被困住、消費者受阻、組織失去敏捷回應能力。病的是制度,而非人;但人的士氣與創造力也會被吸乾。
顧客體驗崩盤
缺乏常理的操作不只讓員工難受,也侵蝕消費者的信任。帳戶被凍結、電話客服轉了五次、網頁跳過取票機限制……消費者屢遭「制度綁架」,尊長困於複雜規範,誰還願意再來?
拖垮組織創新力
制度不是用來思考的。當流程成為目標,推陳出新的動力就被抑制。創新猶如植物,土壤是彈性與同理,但若制度死硬,只剩壓榨,植物難以生根、成長。
三、找回合理的五步法
國際品牌策略專家馬汀·林斯壯(Martin Lindstrom)提出一套幽默實用的「五部曲」,幫助組織重拾理性與同理心:
1. 把自己關進「囚籠」
即刻點燃改革的危機意識,打破「雞籠症候群」——員工不敢挑戰制度,循規蹈矩卻做只能讓流程順利,卻不是為目標助力的事情。
2. 勇氣賦能行動
由上而下,帶頭發難,在九十天內推動一系列改變。碎片式、立即見效的小實驗,能累積信心與能量。
3. 頌揚改變英雄
哪怕只是小小的成功,也值得被肯定、被慶祝。透過表揚、儀式或獎勵,把「有 sense」的行為加以放大與傳播。
4. 反覆檢核改革
確認改革不只是一次的熱度,而是長期持續的習慣。讓員工即便面臨挑戰與瓶頸也不退縮,士氣不滑坡。
5. 種下新文化
找出代表人物,讓他們透過行動示範,率先改變,帶動整體組織文化進化。
四、真實案例:看見「理性缺失」
馬汀在書中以多家跨國企業、全球品牌作為活教材,舉出包括快桅 (Maersk)、渣打銀行、ZARA、麥當勞、Cath Kidston 等地區或品牌,說明「沒 sense」的荒謬實例,讓人一面笑一面警醒。
- 快桅集團(Maersk):僅配備必要空間與設備,創造服務效率與員工協作的新模式。
- 瑞士國際航空(Swiss Air):在 COVID-19 前後轉向「減緩焦慮」為核心策略,從乘客心理觀察起,成立專門部門改造流程,最後提升回頭率與效率。
- 零售業:深度挖掘「規定不合理」的代價,如在非雪季要求佛州門市備剷雪工具、在電子郵件副本機制下造成的浪費與不便等。
這些故事固然搞笑,但背後揭示的是——組織被流程吞噬,在消費者與員工的真實需求前束手就擒。
五、深度反思:人應回到核心
企業常忘的重點是:人本身才是結果的關鍵。當組織忘了「H2H(Human to Human)」重要性,而活在「程序至上」裡面,技術與流程成了目的,卻拋棄了人性。
馬汀提醒:成功並不是流程能自主帶來的。流程存在的目的,不是成為業務終點,而是為人去創造價值。若流程與制度脫鉤則空轉,組織終究走向「慢性毀傷」。
六、我讀後真正體悟
- 適時質疑制度:我們不應該只關心制度設計的「專業度」,更應該去看它為人帶來多少正向影響。如果公式或流程脫離人性,那再完美的流程也是徒具外殼。
- 鼓勵「挑錯」文化:牛檢老師常說,「問問題比有答案更重要」。企業若能激勵員工「說我不認同這條規則」或「這樣做會害了客戶」,這種勇氣,比任何 KPI 都更有價值。
- 落實改變可量化:非一次性行為,而要在九十天內安排短週期的「sense 實驗室」:讓員工提出一個流程變更計畫,執行、檢核、表揚,並原地迭代。
- 把「感動」寫進文化:像當初 Swiss Air 在機艙通訊中緩解焦慮那樣,我們也能寫進自己工作或生活中。讓服務真正有「人味」,而不只是冷冰冰的 SOP。
- 「常理部」不是口號,是方法:制度應該能動態演進,而不是僵化。每個部門都能設立「常理稽核」,檢視流程是否便利、是否合理、是否有說服力。
七、結語:「sense」是什麼?
sense,不是天生的直覺或個人的感知力,而是組織或個體在設計流程、對待員工、互動顧客時展現的「理性」、「同理」與「敏捷」。一個有 sense 的組織,是能看見人的處境、破除不合理、補上同理的組織。
本書用大量故事佐證「sense 的流失會怎麼毀掉企業」,也提供打造「sense 型組織」的具體路徑:先在一小角落種下種子(危機點),再放膽嘗試、讚賞改變、檢核成果、擴散文化。由此,我們再次相信:人,是組織最該被珍惜的資產,而非流程的附屬。願每位讀者都能成為「有 sense 的人」,將這智慧帶進工作與生活。
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