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書心得】思考的脈絡
作者:蕭瑞麟
出版社:天下文化
出版日期:2021/11/01
語言:繁體中文
【博客來】
電子書->傳送門
在當代創新掛帥的社會中,許多組織、企業乃至政府部門,往往一頭熱地推動各種新制度與計畫,卻忽略了關鍵的底層邏輯:創新不只是創意的碰撞,更是對問題所在環境的深入洞察。蕭瑞麟教授所著的《思考的脈絡》正是一部針對這個盲點提出系統性觀點的專書。書中強調,一切問題皆有其來龍去脈,唯有理解其發生的背景脈絡,才能真正抓住本質,提出可行的解決方案。
「全貌式思維」:現代管理的內功修煉
書名《思考的脈絡》已點出主軸,意即不應頭痛醫頭、腳痛醫腳,而應學會從整體格局審視問題。這是一種「全貌式思維」的修煉過程,需要拋棄單點突破、工具至上的錯誤認知,回歸到「事情為何會這樣發生」的深層追問。
作者長期從事企業顧問、組織觀察與教學實務,主張以人為本、以場域為根,透過田野調查、跨領域實踐與質性研究方法,重構事件發生的全貌。書中不乏企業創新失敗的案例,便是在未探查「使用者背景」、「組織慣性」與「制度約束」之前貿然行動所致。蕭教授以學術理論為基礎,但寫作語言平實易懂,即使非專業讀者也能讀懂其背後的管理哲學。
三層視角:從人、組織到機構的立體洞察
本書的結構設計極具啟發性,將「脈絡」拆解為三層視角:第一是面對服務對象的「使用者情境」,第二是組織內部的「制度運作」,第三則是系統層級的「機構架構」。透過這樣的架構,讀者得以由淺入深地解析問題的成因,建立立體視角。
在探討「使用者情境」時,書中收錄旭山動物園的重生故事。管理者不再只是思考怎麼吸引遊客,而是換位思考,從「被觀看的動物」角度出發,重新設計展示方式。這樣的轉念,改變了整體經營哲學,也顛覆了觀眾體驗。
而在「制度運作」這一層,作者舉出某大型科技企業將先進維修系統從海外移植至本地後水土不服的例子。原因不在技術本身,而在於當地作業流程、專業文化與激勵機制並未同步改革,導致新系統形同虛設。
至於「機構架構」,則牽涉更大層面的政策與系統性限制。例如作者分析瀨戶內海跳島藝術季的策劃,不僅涉及觀光設計與藝術策展,更穿透地區資源分配與中央政策走向,展現創意如何在資源劣勢中逆勢突圍。
創新不只是「新」:回溯、重構與再詮釋
《思考的脈絡》另一本質性的貢獻,是打破「創新必須與眾不同」的迷思。蕭教授主張,許多關鍵性的突破,其實來自對舊事物的新理解、對歷史文脈的再發掘。書中不斷強調「創新來自創舊」,鼓勵創新者從既有素材重新組合與詮釋,而非從零開始憑空創造。
像故宮博物院策展團隊如何從《清明上河圖》中萃取出宋代日常生活的細節,再透過互動科技營造沉浸式展覽,即是一種將古老元素活化為現代體驗的「物裡學」實踐。
捷運報的重新設計,也是以「人物誌」為主軸,捨棄傳統硬梆梆的通勤指南,而轉向說故事的方式,讓讀者在日常移動中與城市的面貌產生情感連結。這種微型改造卻產生大幅影響的案例,提醒我們:創新無須轟轟烈烈,有時只需看見舊事物的新價值。
不追逐流行工具,而要打穩根基
在近年各式創新方法當道的浪潮中,不論是設計思考、服務藍圖、體驗工程等理論工具,常常被企業照本宣科地套用,但結果卻是雷聲大、雨點小。蕭教授在書中點出,若缺乏脈絡思維,再高級的創新工具也只會成為炫技。創新不能只是「技巧表演」,而應是「觀念工程」。
作者以「內功」來形容這種從脈絡出發的創新思維,認為唯有練好看全局的基本功,才能應對不同場景下的挑戰。書中有句話特別耐人尋味:「練拳不練功,到頭一場空」。這句話也道出許多組織在追求創新時常犯的錯——太在乎招式,而忽略了根本。
像教育改革、司法制度、勞工休假政策等公共議題,倘若不先釐清制度環境與利害關係人的實際處境,就一昧仿效國外做法,結果可能是執行困難、成效有限甚至產生反效果。這也是為何作者強調,在地脈絡的研究是推動有效治理與創新政策的第一步。
歷史是最好的老師:東亞維新經驗的啟示
值得一提的是,新版序中,作者特別回顧中日兩國在近代維新中的迥異發展,從大久保利通的「創新急行軍」到伊藤博文的「文化融合論」,點出創新成功的關鍵並非只是移植制度或科技,而是在於能否看懂歷史文化的根基與國民的情感連結。
作者援引《燥動的帝國》的研究,提出中國清末改革雖有其努力,但終究忽略了制度內部與社會文化之間的互動關係,因此徒有科技硬體,卻缺乏整合力與執行力。而這段歷史的教訓也呼應作者對於創新脈絡的深切理解——唯有掌握系統性的脈絡觀,才能讓創新立得穩、走得遠。
結語:學會「看清楚」,才有可能「做得對」
《思考的脈絡》不僅是一本談創新的管理書籍,更是一部教人如何思考、如何看世界的啟蒙之作。書中的每一個案例不只是故事,而是以「觀念提煉」為目的的學習素材。作者企圖建立一種全新的思維方式,讓我們在處理複雜問題時,不再用直線推理或簡化歸因,而是學會尊重問題的多層次性與關聯性。
從使用者的情感、組織的慣性到制度的限制,從歷史的足跡、文化的脈絡到未來的想像,《思考的脈絡》為我們開啟了一扇窗,讓人理解創新並非偶然,更非單靠靈感閃現,而是一場有系統、有節奏的深層思維旅程。
如果你正處在思考創新、推動變革的路上,這本書值得你靜下心來一頁一頁地讀,因為唯有「看懂了脈絡」,才知道該「如何改變」。
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