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書心得】從零開始
作者:季輝
出版社:香港中和出版
出版日期:2021/10/26
語言:繁體中文
【博客來】
電子書->傳送門
平裝版->傳送門
一、緒論:從「平凡」躍升的契機
《從零開始》以香港競爭激烈的資本市場為背景,描繪了律師事務所合夥人季輝(本文改稱“林雅馨”)為例,在動盪不安的金融環境中,如何從一位「普通律師」蛻變為能主導融資項目的專業律師,以及順利轉型為律所管理層的關鍵歷程。這種從「零開始」的姿態,蘊含著深刻的職場哲理與人生智慧:
- 無論資歷幾何,機遇來臨時常需要重構自己: 林雅馨雖已執業多時,但在機遇面前仍需重新建立認知、動態調整角色。
- 挑戰不是終點,而是重新出發的起點: 從簽署合夥人協議那一刻起,她的人生軌跡徹底改寫,在高風險的商業航道中,必須學會「乘風破浪」。
這種自我重塑,是本書貫穿始終的核心主題,也讓我思考:職場上的「躍遷」,常常不是一蹴即成,而是累積與決斷合力促成的結果。
二、合夥人之路:責任、方法與藝術
在〈輯一:承擔一個合夥人的職責〉中,作者提出多種律師事務所合夥人必須具備的核心能力:
制定可衡量的工作與績效標準
- 在不確定的市場中,「標準」能有效削減偏差風險。
- 制定一套可監控的流程,而非空洞的目標口號,是落地執行的關鍵。
建構制度與流程
- 結構化的管理體系,能讓律所運轉更為有序,尤其在擴張期有其必要性。
- 這提醒我,任何專業服務型組織,若缺乏制度,就容易因人而走樣。
業績持續增長與收益最大化
- 合夥人不只是專家,更要懂得商業運作,包括資源調度與成本效益平衡。
- 林雅馨從開拓項目到優化內部流程,皆為提升整體效率與回報。
作出有效決策
- 面對融資案、上市案等高風險業務,快速且準確的決定成為核心能力。
- 在我看來,這也是職場高層的分水嶺:「謹慎」與「遲疑」往往只一步之差。
文件標準化與追求卓越
- 模板化的文件不僅提高效率,也減少不必要的溝通成本。
- 更重要的是,優秀的制度與範本,能持續幫助新人快速上手。
這些內容,從律師職場的細節高度抽象至各行業均可借鏡的管理智慧。令人印象深刻的是:真正的專業,不只是技術本身,更是將技術制度化、效率流程化的能力。
三、建立團隊:從心到共識的脈絡建構
〈輯二:建立一個法律工作團隊〉論述了如何帶領新人與中階律師:
寬容與包容
- 每位新人都有犯錯的可能,師傅若缺乏包容,將難以促成其成長。
- 郁文之美,在於能讓弱者也能站起來。
給予機會與獎勵
- 對新人來說,「第一次客戶會議」、「第一次起草條款」等都是重要里程碑。
- 林雅馨往往鼓勵新人獨立完成特定任務,並提供支持——這樣的風格能激勵團隊信心。
爭取第一
- 團隊間的「第一感」能提升向心力,促使大家聚焦目標,力爭最優方案。
- 我感受到,競爭並非壓迫,而是激勵;輸贏背後是對自我極限的超越。
凝聚力與文化塑造
- 聚餐、團建、專題分享會等活動,皆能培養成員之間的信任與默契。
- 林雅馨以自己的理念為基調,逐步建立起具有一致價值觀的工作文化。
根據優勢配置角色
- 分配工作時,會考慮個人的專長與興趣,以達至「人適其位」。
- 例如,讓邏輯清晰的人負責合同撰寫,表達能力強的人負責對外溝通。
關注細節,提升效率
- 在融資、上市等重大法律文件中,千字之差便可能意味著千萬損失。
- 一方面要防微杜漸,另一方面也需讓每個人明白「每個小問題,皆是大問題」。
整個團隊建構過程,筆者大量篇幅用以細述「如何讓每個人都能在團隊中找到自己的位置」,這亦是我讀來最令人激賞的職場管理智慧之一。
四、定位與開拓:市場上的競爭與定位藝術
〈輯三:設定合理的市場定位〉完整描寫了律師事務所如何在資本市場爭取優勢:
多元開發客戶資源
- 林雅馨強調利用「送禮拜訪」、「專題講座」、「業界聯誼」等方式拓展人脈。
- 便利之處在於,她並不只依賴傳統管道,而是跨界合作、借勢曝光。
尊重合作夥伴
- 無論是投行、會計師、券商,彼此皆是合作體。不尊重就無法持續合作。
- 這點,常是許多專業人士容易忽略的「潤滑劑」。
互學與包容:同行亦是老師
- 林雅馨認為在所法務界若能與同行保持交流,可互通情報,達成雙贏。
- 包容並非從屬,而是一種「尊重差異、互補缺口」的智慧。
明確市場定位
- 比較大型所與中小所,中間有很大差距。林雅馨建議根據專業領域、市場缺口來定位。
- 選擇厚植某種融資領域,如境內民企債券、跨境併購等,是走精耕路線的策略。
換位思考與創新
- 她建議,多站在客戶角度想:對他們而言,最大的痛點是什麼?信任點在哪?
- 這一環太重要:若只從自身專業出發,或會錯失真正的客戶需求。
主動迎合市場變化
- 法律服務不能固守條文本身,而要關注市場環境的變化。如一帶一路、跨國併購熱潮。
- 早些進駐這些領域,即是搶占先機。
打造專業品牌
- 不同於一般律所-客關係,專業品牌意識能讓客戶感受到「有差別」。
- 包括在媒體發聲、參與行業論壇、發表文章等,都能提升品牌曝光度。
這一輯內容帶給我最大的啟示是:專業人才若能兼具市場敏銳與品牌建立思維,就能跳脫「靠人脈、靠口碑」的傳統手段,以更系統化的方式經營職業生涯。
五、自我挑戰:律師之外的生活人生管理
〈輯四:不斷挑戰自我〉則更近乎一部個人成長指南:
讓工作成為生活的重要部分
- 林雅馨將工作融入生活,並非「工作狂」,而是在生活中尋找工作熱愛。
- 這提醒我:熱情並非只為工作,而是提高生活品質的「樂趣本身」。
設立團隊目標
- 每季或每年設定階段性目標,有助於聚焦且量化進展。
- 正是管理層推動團隊向前的有效機制。
承擔社會責任
- 律師除了辦案,也該有為整體社會提供正義與法治的使命感。
- 她參與公益、擔任青年協會職務,屬於「專業身份外的柔性責任」。
自律與時間分配
- 職場高強度,需要有節奏的生活作息,才能維持長期戰鬥力。
- 運動、閱讀、寫作等習慣,讓她保持高效率與心智活力。
持續寫作與知識輸出
- 除了處理案件,她仍堅持寫文章,分享所見所聞。
- 這不僅提升個人影響力,也鞏固專業地位。
保持開放心態
- 她鼓勵團隊對新科技、新趨勢保持好奇與學習意願。
- 這代表她不認為當前成果是終點,而是與時俱進的開始。
這一篇章讓我最感動的是,「高強度工作之餘,自律、習慣與平衡」並非抽象的理想,而是切實可行的生活方式。尤其是她在律師職業中仍保有「寫作」這個習慣,對我而言,具有很高的識別度——專業與文化被持續養成,才是最穩固的成功基石。
六、精要挑選推薦內容的價值
書中提出了多項實用的“核心價值”,概括如下:
- 職場新手必讀:適用於法律行業新人,也適合轉職者,因為裏面有很多「新人應該養成的思維框架」。
- 民營企業融資工具書:透過具體案例,教人如何操作融資流程、與金融機構對接,是一本落地操作手冊。
- 跨界與人際拓展:不僅限於法律行業,更觸及到商管、行銷、公關領域的知識鏈結,適合希望建立多元性人脈的人。
對我而言,這三大核心價值是彼此交織的層層遞進:先從新人角色升級為合夥人,再憑藉制度與流程管理提升團隊能量,最後藉由市場定位與品牌包裝,將律所成果轉化成可持續的職場競爭力。
七、個人啟發與反思
在閱讀過程中,我深受啟發,也進行了以下反思:
1.思考自己的「標準化流程」在哪裡?
無論是工作專案或日常任務,我是否有預設模板?或是每次都要從零開始?
2.能否為他人創造成長空間?
我的角色,多半是「事必躬親」。但若深究,我是否更該培養團隊賦能技能?
3.是否有明確的市場定位與品牌策略?
當下競爭激烈,若不能建立與眾不同的專業調性,就可能被淹沒。
4.是否為自己的人生設定可長期執行的習慣?
無論是寫作、閱讀、自我學習,都需要制度與自律,否則只是空想。
5.能否在自己專業以外承擔起更大的社會責任?
律師以外,我們是否也有義務為社會、業界排憂解難,甚至推動法治進程?
透過這本書,我不僅看到了律師事務所的幕後,更反覆自省。我相信多數讀者也會在不同人生與職涯階段,問自己這些問題,並從中找到提升與改變的契機。
八、總結:從零開始,是無限可能的開始
《從零開始》不只是職業指引,更像是一位有溫度的導師,陪同你一步一步檢視自身:
- 對於新人來說,它是一部「新手上路的指南」;
- 對於中層管理者,它是一部「團隊建構與效率提升課本」;
- 對於合夥人或高階人士,它是「制度建立、品牌打造、社會責任」的思考藍圖;
- 對於任何職場人,它都是一部令人停下來思考「我的人生是否仍在可控範圍內?」的提醒冊。
回到書名「從零開始」,我認為它不是在教一個初學者如何拿捏第一步,而是在比較成熟時提醒我們:
真正的職業成長是動態的,你時刻可能需要「從零開始」:當市場變化、當環境轉向、當自身走過既有舒適區,你都需要重新定義自我。
九、建議與適讀對象
- 法律或金融業從業人員:非常適合職涯規劃與能力升級參考。
- 企業中階經理人或管理者:可從中學習如何建立制度與培育團隊。
- 創業者與自媒體經營者:可借鏡書中「市場定位」與「品牌建構」策略。
- 職涯迷惘者:能從作者親身經歷中,獲得「重新出發」的勇氣和方法。
結語
《從零開始》是一部細緻而深入的職場與成長指南。它以「律師事務所合夥人」為主軸,融匯了職場經驗、團隊管理、行銷定位、個人習慣等多重維度,具備可讀性與實用性。更重要的是,它帶給讀者的不只是「知識」,還有「勇氣」「方法」「能力」三位一體的成長契機。
如果你也處在人生或職涯的轉折點,不妨以這本書為鏡,反問自己:
- 我是否準備從零開始?
- 我有沒有一套屬於自己的「制度化能力」?
- 我能否在不確定的未來中,重塑自我,重新定位?
願你翻開這本書,並在每一章的閱讀中,為自己劃下一道新的起點。
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