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書心得】當責
作者:張文隆
出版社:商周出版
出版日期:2021/10/09
語言:繁體中文
【博客來】
電子書->傳送門
平裝版->傳送門
當責是一種選擇,也是一種力量,它不僅關係到個人的工作成果,更深刻影響團隊運作與組織文化。《當責》這本書不只是一套管理理論,更像是一本實戰手冊,為個人、團隊到整個組織層級提供了一種可以實踐的責任哲學。作者張文隆以其長年在公私部門的深厚經驗,將「責任」這件事情從抽象理念轉化成可操作、可衡量的具體做法。
一、從被動負責到主動當責:價值與行為的轉化
這本書的核心思想,就是將傳統的「負責」轉化為「當責」。在一般職場語境中,「負責」多半指的是某人在職務範圍內做好自己的工作,但「當責」更進一步,它意味著主動承擔結果的義務,不找藉口、不推責任,願意為整體成果負責,即使任務橫跨不同單位或超出職權範圍,也會自動補位、全力以赴。這是一種態度,也是一種選擇。
書中特別引用「受害者循環」與「當責循環」來做對比。前者是一種典型的推責、逃避、找藉口的行為模式,而後者則是主動承認現狀、尋求改善方法、落實行動、承擔結果的正向循環。這樣的對比不只是理論上的論述,更是日常職場中常見的光景。換句話說,「當責」就是不管遇到什麼情況,都願意扛下成果、全力完成。
二、當責的數學邏輯:責任感的連續乘積
書中有個非常生動的比喻:若你以100%的責任感投入工作與人生,像數學中的1.0次方連乘,結果永遠是穩固的1.0。若你只有60%,那麼乘積會不斷趨近於零。也就是說,一旦責任感打折,長期下來,終究會陷入無果的惡性循環。相反地,若你超越百分百,例如有105%或110%的責任精神,則最終成效將不斷放大,趨近於「無限大」的成功。
這個用數學說明當責精神的方式,讓人耳目一新。它不只是理性訴求,也能激起人們內心的自我挑戰欲望,讓人更願意多付出一點、多跨出一步。
三、當責的五大層級:從自我到社會的擴展
作者將「當責」的實踐劃分為五個層級,分別是:個人當責、個體當責(在團隊中的角色)、團隊當責、組織當責與企業/社會當責。這種層層擴展的架構,突顯了當責不是單打獨鬥的事情,而是可以向外延伸、逐層影響的正向動力。
例如,在個人層級,「問對問題」是一種當責思維的體現——遇到困難不是先問「為什麼是我」,而是「我可以做什麼」。在團隊層級,若每位成員都具備當責的意識,那麼整體效率與協作效果自然提升。再放大至組織與企業層級,則牽涉到企業文化的塑造、利害關係人的關係管理與社會責任的落實。
四、ARCI模式:當責操作的工具化
為了幫助實務運作,作者導入了ARCI這套責任角色劃分工具。這個縮寫代表的是Accountable(主責)、Responsible(執行)、Consulted(諮詢)、Informed(通知)。透過這個模型,可以清楚劃分專案或任務中的角色與職責,避免職務重疊或責任落空。
書中舉了許多實際案例,例如在跨部門專案管理中,如何利用ARCI分工來讓溝通更流暢、決策更快速,甚至連政府大型計畫、國際企業轉型案都能成功應用。這些案例不僅具說服力,也讓人理解到「當責」絕非只是口號,而是一種可以制度化、模型化的管理實務。
五、當責文化的塑造:從理念到制度
若要讓「當責」成為組織日常運作的核心價值,就不能僅仰賴個人覺醒,而必須進一步推動文化的重塑。書中提出「當責文化」的關鍵是要從領導者開始,透過制度化設計、獎懲機制與教育訓練,使每一個人都能內化當責精神。
而當一個組織具備當責文化時,不僅能有效提升執行力與工作效率,更能吸引與留住優秀人才。因為這樣的職場環境會讓人感受到「公平」、「信任」與「尊重」,每個人都知道自己的工作意義,並願意主動承擔責任。
六、當責與領導:從管理者到影響者
書中特別提及「領導力」與「責任感」的密切關係。好的領導者不是事事管控,而是懂得授權、信任、激勵,最重要的是,自己以身作則,展現高度當責的精神。作者以「責任階梯」的概念說明,領導者需逐步引導成員從逃避責任、推卸責任、承認責任,到最終能夠主動承擔、創造成果。
特別值得一提的是書中對於「教練型領導」的重視,指出現代領導人除了管理,更要懂得啟發與指引團隊。這樣的領導方式,與當責精神是一體兩面,能創造更有彈性與創造力的組織。
七、當責是一種持續進化的選擇
最後,《當責》不僅是一種管理方法,更是一種經營人生的哲學。它強調「選擇權在自己手中」,不再被動地接受命運的安排,也不再沉溺在「沒有功勞也有苦勞」的慰藉中,而是勇敢承擔、持續自我精進。這樣的人,即使年輕也能成為團隊的領袖;反之,若只懂得服從與依賴,即使職位再高,也終究只能仰人鼻息。
書末提出的呼籲令人動容:如果你想要一個更成功的人生與事業,那麼,請選擇當責,不讓。這不僅是對結果的保證,更是對自己的尊重與肯定。
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