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書心得】提問的設計
作者:安齋勇樹(ANZAI Yuki), 塩瀨隆之(SHIOSE Takayuki)
譯者:李欣怡, 周芷羽
出版社:經濟新潮社
出版日期:2022/01/08
語言:繁體中文
【博客來】
電子書->傳送門
平裝版->傳送門
一、前言:改變的起點在於問出「關鍵問句」
改變,不是盲目採取行動,而是從「提問」開始。當你能提案一個對焦重點、引導思考的好問題,就能讓個人能力被喚醒,讓團隊開始動起來。無論是企業產品創新、組織內部優化、學校教育翻轉,甚至整體社區重生,都離不開這個起點——有效提問的設計。
二、什麼是「對焦提問」?
在1980年代美國興起的一門跨領域分析與引導實務——我們暫稱之為「思動學」(Facilitation)——強調控「場」而非直接給答案,其核心目的在於激發參與者對議題的意識,透過結構性流程設計,從迷霧中抽絲剝繭,逐步邁向清晰。
在思動學裡,掌控全場的人不是權威,而是「觸媒者」(Catalyst)。他們不提供解答,而是透過問題引導大家看見共識、發現盲點、凝聚行動方案。這就像引火者,只要過程設計對了,能量自然被引爆。
三、不良氛圍背後,究竟缺了什麼?
根據本書合著者的實務觀察,很多團隊常說:「沒有好點子」「缺乏團隊合作」。這種無奈感不代表人沒能力,而是缺乏一套可以帶出問題核心並啟動共識的工具。即使舉辦再多場工作坊、使用再多引導技巧,如果沒有清楚提問目的與設計原則,再多的講義、活動,依然無法突破現況。
換句話說,問題並不是出在「人」或「能力」,而是在「提問」這件事上:問題意識與對話設計不夠深,就難以突破舊思維,更遑論衝刺成長。
四、提問設計的兩大命題
作者指出:真正改變的關鍵就是設計「有杠杆效應」的提問與對話流程。提問要動到參與者最深的認知模式,讓他們把課題「當成自己的事情」。只有在這樣的投入與共感狀態中,團隊才會展現智慧,產出具共識的實際行動方案。
本書並不只是理論堆砌,而是將團隊探索歷程系統化、流程化,提供清晰可操作的步驟與工具。從「界定問題重心」到「設計共創工作坊」,再到「現場引導技巧」,每一段都是實務經驗精煉而成。
五、主要內容概覽(四大篇章)
第一篇:掌握提問設計的本質
提問七要素、四種對話層級、提問迴路與流程模組——這一章勾勒出提問與對話的全貌,揭示如何從思維與情感層面切入,活化參與者內在動能。
第二篇:課題設計:定義真正該解決的事情
- 問題 vs. 課題的差異清楚揭露,多數人混淆了兩者,導致提問偏離焦點。
- 剖析五種常見設題誤區,如自我中心、過度責備、設想過高等,提醒我們意識思維陷阱。
- 建議用「簡單化→批判→工具→結構→哲學」五段思考翻轉,從各角度拆解核心問題。
- 提出「課題設計五步驟」:目標確認→目標具體化→阻礙分析→目標重塑→課題定義。這套流程具備廣泛應用性,能讓設題更有重量與針對性。
第三篇:流程設計:由問句挖掘深度對話
- 比起傳統腦力激盪,書中強調工作坊是「經驗流程的設計」,每一個提問都應依流程脈絡安排。
- 提出設計步驟:先盤點解題流程,再製造一系列由淺入深的問題組合,搭配暖身、拋出、探索、總結階段。
- 強調「好問題」具有挑戰深度、激發思考層次、可拆解探索,破冰階段尤為重要,決定團隊的心理氛圍。
第四篇:引導技巧:從控場到共感塑造
- 定義引導者角色:不是內容講師,而是流程編輯者。
- 分析六大引導核心能力:即說明力、觀察力、即興應對、資訊整理、框架重構、氣場控場。
- 細談現場常見風格:語氣、節奏、氛圍、符號使用。
- 深度剖析開場、理解、創意、總結各階段引導策略,教你掌握每一個節點的提問節奏。
- 最後補充進階技巧:即興提問類型、團隊協同、教培系統、空間佈局、視覺記錄等,提高引導效能,使過程可被看見、被理解、被記憶。
第五篇:實務案例展示提問設計力量
書中收錄六則具代表性的工作坊個案,涵蓋企業、公共單位、學校、社區等:
- 化妝品牌員工文化共識
- 辦公家具創新設計
- 地區觀光概念再造
- 高中職師生共創教學模式
- 青年與諾貝爾和平得主對話激發共創
- 博物館展示內容再思構
每則案例都清楚呈現從問題界定、流程設計到現場引導的採用策略,讓人一翻就能理解如何套用提問框架啟發共識。
六、重點歸納與心得感想
1. 提問,是一種系統設計而非隨興開口
書中強調每個好問題都經過前面的課題分析與流程規劃。讀完後,讓我更懂得「每個問句都應有目的地引領參與者」這件事,而不是讓提問成為零碎的互動。
2. 好問題能讓團隊自己帶出答案,大大提升共識動能
舉例來說,從「為什麼沒點子?」變成「你心中最困擾的問題是什麼?什麼時候最無力?」,就能喚起集體內在記憶與動機,開始講故事、甚至主動提出建議。
3. 設計流程+現場應變,是引導成功的雙引擎
作者把準備流程當作基礎,但也提醒引導者必須擁有第二套「空氣感知裝置」。當現場氣氛偏悲觀、快節奏或冷場,是否能臨機調整流程、換問法或重新暖身,是評斷優秀引導者的關鍵。
4. 實例呈現提問設計的操作難點與爆點
書中六個案例涵蓋不同領域,但流程都依前述設計工具有跡可循。實踐過程中你有機會看見哪些提問會陷入無解?哪些提問能讓團隊突破?這種眼見、耳聽且可比對流程的內容是本書最大的價值。
5. 因應後疫情時代,引導語態仍然重要
雖然書出版於疫情前,但多次強調的「準備迎向意外」與「擁抱即興」正是線上、混合工作坊必備態度。當困難無預警從螢幕傳來時,提問的靈活運用能迅速穩住場域,並帶領夥伴持續思考。
七、推薦對象與實用建議
適合讀者:
- 想強化會議導引效率的領導者、管理者
- 希望提升課程/工作坊設計品質的講師、教育者
- 正交涉或協作公共事務者、社區推動者
- 樂於突破固定思維、打造創造力團隊的人
如何實用本書:
- 逐章閱讀:搭配書中「設計步驟」與「工具表格」,能一步步帶入自己團隊情境。
- 現場練習:可先挑選書中簡單暖身問題、即興問題作演練,看是否能真實帶動小組思考。
- 設計流程圖:照案例製作工作坊流程圖,標註提問、活動安排與預期產出,模擬難處及應對措施。
- 反覆修正:每次帶完活動後,回顧問題是不是對焦?流程是否有效?逐步迭代成最佳版本。
八、結語:從提問出發,為改變建立基礎工程
本書如同一套「提問架構包」,讓我們理解:改變並不需要先有答案,但一定要先問對問題。無論是個人反思或團隊創新,只要掌握問題設計、流 程布局、現場應對三者,下一次你就能設計出一場既有深度又能發酵共識的工作坊。
從閱讀到實踐,你會感受到引導者心態的轉變——從「給你答案」到「協助你自己挖出答案」。而當問題被問對時,那份協作能量便會如洪流,自發運轉,助你與你的團隊持續往前。
如果你渴望跳出表面形式,著眼話語背後的力量;想要團隊一起成長,而不只是聽從指令;渴求創意、共識與行動的對等連結,那麼,這本書絕對值得你一讀再讀、實踐再實踐。
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