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書心得】賺錢不累,一人也能做BU
作者:陳宗賢
出版社:聯聖
出版日期:2023/10/25
語言:繁體中文
【博客來】
平裝版->傳送門
一、改變從「分權」開始
在企業管理的洪流中,「由上而下、單一決策」的方式早已逐漸褪色。取而代之的是一種更貼近人性、更能激發潛力的管理思維——分權經營。本書所提倡的「一人即能創部門」的BU模式,正是這場革新中的先鋒。在這樣的體制下,不再需要老闆孤軍奮戰,而是讓每位具備專業與責任心的核心成員,能夠肩負盈虧自負的責任,化身「內部創業者」,共同推動企業往前邁進。
本書作者陳宗賢,被譽為「東方經營智慧的引路人」,擁有數十年跨產業的實戰經驗,曾協助上千家企業優化組織、擴張版圖。他提出的BU制,不只是紙上談兵,而是經歷過實地磨練、能夠因地制宜落地執行的經營模式。
二、從責任中心到個人經營體:管理思維的演進
在本書中,作者首先回顧了責任中心制度從誕生到演進的脈絡,從1970年代開始到今日已歷經半世紀。傳統的責任中心制度強調的是目標管理、預算控管與績效導向,而BU制則更進一步,賦予個體完整的經營權與資源調配權,達成「自主管理、自負盈虧、自我成長」。
這種制度雖源於大企業的事業部體系,卻不侷限於大型組織。小至單一工作室、初創公司,也能夠因應現代勞動市場彈性高、人才流動快的現實,快速導入並發揮作用。作者強調,「規模不重要,機制正確才是關鍵」,這點深得我心。
三、BU制的四大基石:類型、規劃、制度、損益設計
進入主體章節,作者以邏輯嚴密的結構,拆解了推動BU制所需的各種要件:
- 類型劃分:BU制度可區分為「事業部型」與「中心型」,前者適用於具獨立獲利目標的單位,後者則是針對內部職能部門如研發、採購、客服等進行內部結算與績效衡量。
- 推動前提:導入BU之前,必須具備三項條件:內部需有願意承擔責任與挑戰的中堅份子、具備可計算與分攤的成本結構,以及高階管理者願意放權與制度設計支持。
- 運作制度:涵蓋年度經營計畫、部門損益報表、利潤分配制度等。BU制強調每個單位都如一間迷你公司,自主規劃、自我盈虧。
- 結帳與獎酬:制度裡最關鍵的莫過於盈餘如何分配,這直接關係到成員的動機與責任心。透過透明化的轉撥價格制度與利益分潤設計,每位經營者都能清楚知道自己的貢獻與回報。
四、自創與委任:讓制度活起來
BU制不只是組織圖上的重新劃分,更是一種賦能的文化。作者進一步提出「內部創業制」與「委任經營制」兩種落實方式,前者是讓有潛力的員工自立門戶,在企業內部創設自己的經營單位;後者則是授權給具備專業經營能力的人才,讓其負責既有部門的營運管理。
這些制度的設計不僅有完整範本可依循,還涵蓋了各種可能狀況的契約書、考核表與進度追蹤工具,展現了高度的可執行性與彈性調整空間。
五、制度帶動文化,文化成就績效
最讓我印象深刻的是,BU制度不只是一種技術性操作,更是一場企業文化的翻轉。當每個員工都不再只是聽命行事的螺絲釘,而是擁有目標、資源與決策權的責任經營者,整個企業的活力與競爭力將自然被引爆。
以室內設計公司為例,作者分享實際案例,當設計師成為BU經營者後,連一線員工都能理解盈虧與自己息息相關,進而主動爭取業績、控制成本,短短半年即超標達成全年目標,這就是制度轉化文化、文化帶動效益的最佳證明。
六、從老闆到平台主:角色轉型的挑戰與收穫
對於企業主來說,推行BU制度最大的門檻,往往不在制度設計本身,而是「放權」這一心理關卡。作者鼓勵經營者從「全能掌控者」轉型為「資源平台提供者」,重新定位自己的角色,把經營責任與舞台還給能者。
這種轉型不僅讓企業主得以從繁瑣事務中解放,還能真正聚焦在策略擘劃與組織成長上,是對未來發展最有價值的轉變。
七、結語:讓每個人都能「創業」在企業裡
《賺錢不累,一人也能做BU》不僅是一部經營管理的工具書,更是一套能驅動組織進化的操作指南。它傳遞的核心觀念是:每一位具有主動性與責任感的人,都可以在企業內部找到如同創業的舞台,並透過制度的設計,讓個人成長與企業效益達成雙贏。
對我而言,這本書最大的啟發是:「當你願意把經營權放給能者,就不再需要自己獨撐全場」。BU制度不只是企業的管理機制,更是一種人性化的經營哲學,一種讓組織與個體同步飛躍的動力泉源。
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