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書心得】觀念的力度,打造將才基因系列
作者:杜書伍
出版社:天下雜誌
出版日期:2022/08/04
語言:繁體中文
【博客來】
電子書->傳送門
平裝版->傳送門
在職場打滾多年後,我越來越意識到,決定一個人未來能走多遠的,往往不是他的學歷、年資、或是看起來很強的技能,而是他腦袋裡的「觀點架構」——也可以說,是一種面對事物的思維骨幹。
這也是為什麼,當我讀完《觀念的力度》這本書後,有一種被當頭棒喝、但又釋然的感覺。它不是一本教你操作技巧的工具書,也不是一套成功學的熱血勵志,它更像是一本讓人把腦袋重新開機的使用手冊——用極為清楚、精簡的語句,一點一滴拆解我們在工作場域裡根深蒂固的思考盲點,進而提供解法,協助每一個渴望成長的人重新梳理認知路徑。
一、別讓制度與團體運作的「灰區」牽絆你
書中一開始就挑戰我們對組織架構的認知。一般人常把事情做不好,歸咎於上層政策或管理混亂。但作者提醒我們,要先分清楚「方向錯誤」與「方法不當」的差異。有時候制度本身沒問題,是落實的人出了差錯;有時則是看事情只從自己的角度出發,缺乏理解組織整體運作的觀點。
更讓我印象深刻的是那句話:「不合理的制度,但對我有利,就會變成合理的制度。」這句話刺穿了許多上班族口中說「制度有問題」的遮羞布。實際上,他們並不是反對制度,而是反對「不利於自己」的規則。這讓我重新審視自己過去在辦公室對某些政策不滿的真實動機,發現有時候自己的抱怨,不過是一種逃避承擔的方式。
二、行為模式會決定別人如何信任你
接下來的篇章談的是團體行為與互動細節,這部分非常貼近現實。比如作者提出「隨便說說,不斷在自我折損信任」這一點,對我來說非常震撼。許多人在開會、群組中常常丟一句「我聽說…」或「好像有人說…」,這些看似輕鬆的話,其實是在潛意識中消耗自己的信用值。
另外,「愛面子的後遺症」一文,也讓我思考很多。我曾經為了不讓自己在會議上顯得無知,強行附和主管的提案,事後卻發現造成了更多誤解與延誤。如果當時勇敢一點,說出自己的疑問,也許結果完全不同。所謂「愛面子」,有時只是恐懼犯錯或看起來無能,但長遠看來,真正贏得別人信賴的,是那份願意揭露盲點、指出問題的坦誠。
三、技能不是堆疊,而是觀念導引下的深化
說到專業與實力的養成,作者的觀點特別精準——「熟練不等於能力」,這句話讓我反思許多以往的工作方式。我們常以為熟悉某個系統、流程、甚至是某種報表格式,就代表自己很厲害;但實際上,這只是一種重複的操作記憶,沒有新的輸入與突破,只能原地踏步。
書中提到一個重要的觀念:「別憑直覺做事,要靠工具與方法。」這對習慣憑經驗辦事的我們,是很實用的提醒。經驗雖然寶貴,但經驗未必能複製,方法與邏輯才能轉化成長期的競爭力。
還有一篇談到「一知半解最危險」,我深有同感。現在網路發達,許多人學習浮光掠影,很容易變成「會說卻做不出來」的紙上談兵。對我而言,這不只是職場的提醒,更是一種做人處事的基本態度。
四、職涯發展靠的不只是熱情,而是自我校準能力
「有資歷不代表有能力」、「熱情不是情緒,而是一種對價值的堅持」這些句子,讓我重新定位「經驗」的意義。
太多人把年資當成倚靠,但沒有內化的經歷,是無法轉化成智慧的。曾有位前輩說:「你不能因為跑了十年馬拉松,就自動變成訓練師。」這句話也呼應書中提到「經歷≠經驗」的概念。真正的專業,是對經驗進行系統性反思與再應用的過程。
再來是關於熱情的討論,也讓我頓悟。很多人說自己對某件事有「興趣」,但遇到困難就放棄。書中區分「興趣」與「熱情」——興趣是短暫的感官刺激,而熱情則是當你明白一件事對你或他人有價值時,願意長期投入、忍受挫折的動力。這正是持續成長的關鍵。
五、從「未來視角」看人才養成
最後談到的,是關於成為關鍵人才的思維差異。作者指出:「幹部不是被選出來的,而是自己浮出來的」,這句話很有力量。太多人期待公司或主管給自己舞台,卻忽略了,真正被重視的人,是在沒有被點名之前就已主動承擔、主動做出成績的人。
「沒有紀律,就沒有積極度」,這句話點出了我們許多職場拖延與低效的根源。紀律不是要把人變成機器,而是訓練自己能在狀況不理想的情況下,仍舊維持基本表現的一種能力。
我也很喜歡書中強調的「贏的團隊是整體出擊」。真正的勝利不是靠某個人的超強表現,而是大家齊心協力、在各自角色中做到最好。這讓我反思自己是否常常只想「自己表現好」,卻忽略團隊間的合作與支持。
結語:思維翻新,是職涯升級的真正起點
總結這本書的核心,我認為可以用一句話來形容:「觀念不同,世界就不同。」很多人花大量時間學習工具、追逐技能升級,卻忽略了最根本的——如何建立正確且有遠見的思維模式。
《觀念的力度》不是一口氣可以吞下的大道理,而是由一則則貼近實務、直指人心的短語所組成。這些文字,也許不會讓你立刻加薪升遷,但它會悄悄地在你面對困難時、做決定時、與人互動時,提供更深層次的參考與引導。
這是一本值得反覆閱讀的作品,每一次翻閱,都像是重新校正自己思維指南針的過程。正如書名所說,「觀念的力度」,它不是拳頭,但卻能讓你突破長期卡關的心鎖。
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