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書心得】真的找到問題了嗎
作者:陳楊林
出版社:白象文化
出版日期:2021/10/01
語言:繁體中文
【博客來】
平裝版->傳送門
當企業陷入泥沼、組織效率低迷、員工士氣低落,問題究竟在哪裡?我們往往看到的是表面症狀,而真正的病灶卻藏得很深。閱讀《真的找到問題了嗎》這本書,就像接受一場深度體檢,從作者的視角,帶領我們抽絲剝繭、層層拆解,找出組織中最難察覺卻最致命的盲點。
本書由實務型顧問陳楊林撰寫,非學院派的空談理論,而是以實戰角度切入,透過37篇短文案例,結合多年來在企業顧問、課程授課、管理實踐中所累積的寶貴經驗,將抽象的管理概念落地為具體的問題解法。這不是一本單純的管理教科書,而是一場關於組織思維與決策覺醒的深度對話。
從症狀到根因:問題解決的第一步
書中最令人印象深刻的開場,是作者自身因血壓異常而就醫的經歷。他以此比喻組織管理問題:血壓升高只是表徵,真正要關注的是導致高血壓的根本原因。同樣地,企業中的績效下滑、人員流動率高、客訴頻繁,這些也都是「結果」而非「原因」。管理者若只是急著止痛,卻未針對成因進行剖析,最終只會淪為「頭痛醫頭、腳痛醫腳」的惡性循環。
這個觀點讓我深有感觸。許多領導者常常在問題發生時急於「開藥方」,例如推出新的KPI制度、換主管、強化訓練等,但往往收效甚微。這正是忽略了問題本質的結果。作者提醒我們:「要對症下藥,必須先找對病因。」這一句話成為我閱讀本書後反覆思考的核心命題。
案例中的真知灼見:三十七篇故事的力量
本書的最大特色在於大量實務案例的呈現。這些故事涵蓋製造、零售、服務、運輸、飯店、金融等多元產業場域,從跨國企業到本地中小型公司,無一不是問題與挑戰的縮影。例如有一篇談到如何因應快速成長所帶來的管理壓力,另一篇則探討當績效好的員工其實破壞了團隊氛圍時,應該如何取捨。
這些案例短小精悍,每篇僅數頁,卻能從簡單情境帶出深層思考,再延伸到解決對策與理論參照。作者時而引述管理理論,時而援引《孫子兵法》《論語》甚至《聖經》中的智慧,讓讀者在故事中不僅看見問題,也學會思辨與轉化,達成學理與實務的完美融合。
其中我尤其欣賞〈快而不亂〉與〈無意識的無知〉兩篇。前者闡述的是在高壓與時效要求下如何維持執行品質,後者則提醒管理者不要以為「不知道自己不知道」的狀況無害,事實上這正是組織風險的來源。這些短文不只是故事,而是作者智慧的結晶與經驗的濃縮。
三大領導修煉:洞察、多元、換位
在作者序中,他總結了處理問題的三項關鍵能力:深入一線、接納多元觀點、換位思考。這三項能力也是我認為本書的核心價值所在。
第一,管理者不能只是坐在辦公室看報表,必須親自走入現場,與基層接觸、觀察、理解。書中指出,若缺乏第一手資訊,就容易被中層轉述的資訊誤導,做出錯誤判斷。
第二,在多變的商業環境中,「同溫層」思維是極大障礙。作者指出,共識型的決策看似有效率,實則容易忽略外部異音。領導者必須有勇氣傾聽不同聲音,建立兼容並蓄的組織氛圍。
第三則是換位思考的能力。這一點尤其重要。很多管理問題的起因,往往是上下層彼此不理解。從員工視角重新看待政策、從顧客立場審視流程,這種「角色切換」的能力,是成為真正領導者的必要條件。
管理不是萬能,但缺它萬萬不能
本書最打動我的是它不賣弄專有名詞,也不空談願景,而是深深植根於企業日常與人性互動。它讓我重新理解,所謂管理,不只是流程優化、制度設計、績效追蹤,更是一種察覺問題、釐清脈絡、整合資源的能力。
管理是一種判斷力,也是一種領導藝術。正如作者從顧問身份轉入教學場域所展現的歷程,他用無數故事提醒我們,任何看似平凡的情境中,都潛藏深刻的學習機會。而真正的高手,永遠不是在風平浪靜時才出手,而是在亂流之中看見方向、做出改變。
結語:帶著問題去閱讀,才能真正找到答案
閱讀《真的找到問題了嗎》,讓我理解到一個觀念:管理問題從來不只是知識問題,更是觀念與態度的問題。如果我們始終把注意力放在現象,而非原因,問題永遠解決不了;反之,若我們能夠勇於追根究柢,去問「為什麼會這樣?」而不是「怎麼這麼倒楣?」,那麼問題就不再是阻礙,而是進步的契機。
這本書適合所有在組織中努力奮鬥的實戰者,不論是高階主管、中層領導、前線經理,甚至是初出茅廬的管理新人,都能從中找到共鳴與啟發。它不是教你如何成功,而是教你如何思考問題、破解障礙、重新啟動。
在這個「看似答案太多,其實問題未明」的年代,我們更需要像這樣的書籍,來提醒我們:「你真的找到問題了嗎?」這句話,值得每位管理者放進每日的自問清單中,時刻省思與成長。
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