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書心得】人本管理

作者:馬斯洛 原文作者:Abraham Harold Maslow 譯者:垢文濤, 馬良誠 出版社:崧燁文化 出版日期:2022/09/15 語言:繁體中文 【博客來】 電子書-> 傳送門 平裝版-> 傳送門 在面對瞬息萬變的職場與組織運作環境中,我們已經逐漸意識到:單純依賴制度與流程已難以應對員工日益提升的自我實現需求與工作熱情的低落。這本書,讓我重新思考了所謂的「領導」與「工作」究竟是為了什麼,也讓我對人的價值、動機與創造力有了嶄新的理解。 一、領導不是監控,而是點燃熱情 書中提出一個關鍵觀點:「管理」並非一種實體存在的東西,而是由一群肩負責任的人來實踐的行為方式。也就是說,所謂的「主管」、「經營者」,其實是在扮演一種帶領與引導的角色,而不只是分配任務或監督進度。真正的帶領者,不應該只是制定規則與考核指標,更重要的是協助團隊發現自我潛能,並將這份潛力轉化為對工作的熱情與創新動力。 這種領導哲學,讓我想到許多成功的團隊並不是靠嚴格的制度維持效率,而是在領導者的鼓舞下,每個人都願意多走一步,投入更多情感與責任感。因此,領導的本質,不在於「命令與控制」,而在於「激發與支持」。 二、創造力不只是天賦,而是一種可培養的特質 本書深入探討了創造力的來源,並整理出十項能促進創新思維的特質。這些特質不只是對藝術家或研發人員有用,對於所有在組織中扮演關鍵角色的人來說都具有啟發性。 例如,「堅持與勇氣」讓人敢於在不確定中前行,「好奇與觀察」能發現他人未注意到的問題點,「靈活與變通」則能幫助我們在僵化的制度中找到新的突破口。尤其是「想像力」這項特質,不僅幫助人建立新概念,也成為創新行動的起點。 值得注意的是,這些特質並不是與生俱來的天賦,而是一種可以透過環境鼓勵與自我訓練逐步建立的習慣。也就是說,管理者的責任之一,就是營造一種鼓勵冒險、允許錯誤並肯定多樣性的氛圍,讓創新從個人擴展到團隊與整個組織。 三、效率改革的核心,不是精簡人力,而是重塑流程 談到「成本控制」,許多企業的第一反應是「裁員」,但書中明確指出這其實是一種表面且短視的手段。因為在大幅減員之後,留下來的員工通常會面對更高的工作壓力、更低的士氣與更大的離職風險,最終反而可能導致營運效率下滑與人事成本上升。 真正有效的作法,是從根本檢視工作內容,重新設計流程,使原本冗贅或重疊的步驟簡化,讓工作變得更有邏輯...